09版:经济·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科技特派员助力晋江农户试验并筛选出良种,打破进口种子技术垄断
胡萝卜的一颗“中国芯”
工人正在胡萝卜基地里除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胡萝卜生长的季节。

昨日,在晋江东石镇梓源农场,放眼望去,满目的嫩绿,专家和农户们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彩,已种下60多天的“禧红202”长出了生机勃勃的胡萝卜幼苗。这批由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自主培育,经本土农户多年试验并筛选出的胡萝卜种子,在大规模种植中表现出接近进口种子的优良性状,综合性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种子,是农业的核心技术。然而,作为福建省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晋江长期依赖进口种子,胡萝卜种植业受到制约。直到一批科技特派员走进种植基地,开启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合作,最终完成了胡萝卜优质品种的培育和试种,这双“卡脖子”的手才算被拿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守护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为传统的种植业注入科技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故事正在不断复制。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进口种子让农户“又爱又恨”

驱车寻找“禧红202”,道路曲折而漫长,直到眼前出现成片绿油油的胡萝卜幼苗。记者脚下的这片胡萝卜种植区,位于晋江东石镇,该镇凭借着胡萝卜产业优势进入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05年前后,泉州市晋江一带开始规模种植日本“SK4-316”胡萝卜品种,也就是农户口中的“坂田七寸”。一罐10万粒的“坂田七寸”种子售价最高一度达到1.3万元。

“种子贵就不说了,还年年供不应求。国内代理公司限量售卖,种子不够市场用,种植户就要花高价从别的渠道买。”梓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梓源农业”)总经理刘建家与胡萝卜种植业已打了近20年的交道。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子价格在5500元/罐—13000元/罐之间浮动,一罐10万粒的种子可以种大约2.5亩地,每亩的种子成本就要花费2200元—5200元,占胡萝卜种植成本的三分之一,辛苦种菜的农户最终得不到多少收益。如果碰上歉收或滞销等情况,农户还可能亏本。

但不得不承认,高价进口种子被疯抢的背后,是它稳定的品质、较高的产量、较强的适应力和较小的运输损耗等显而易见的优点。基于“坂田七寸”种种优良而稳定的表现,种植户没有性价比更高的替代选择。

专家主动带来“中国芯” 农户大胆走入试验田

“做农业很苦!”刘建家不由得感慨。种地的苦,他能吃;但被进口种子“卡脖子”的苦,实在难以下咽。

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的到来,几乎让整个闽南地区种植户们刚下地的胡萝卜种子打了水漂,刘建家几百亩地的种子、上百万元的投入也化为乌有。而同时,他又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抢购新种子播种。这让刘建家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寻找适合本土土壤的国产种子。

转机出现在2019年。

这一年,在晋江市农业局、晋江市科协的引荐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专家、科技特派员庄飞云来到晋江。研究胡萝卜育种技术数十年的庄飞云,也希望能找到志存高远的农户合作,一起攻克“卡脖子”难题。他与刘建家一拍即合,当年秋季,梓源农业就试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的100多个胡萝卜品种。

在庄飞云看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到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依赖进口种子,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也就没有议价权和话语权,胡萝卜种植业的发展才会长期被“卡脖子”。

2020年,刘建家与友人合作成立了福禧种子公司,并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工作团队及国内其他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建立了种子库,围绕当地蔬菜种植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了多个胡萝卜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筛选及种植推广。也是在这一年,表现优秀的“禧红202”被筛选出来。

为了加快推广种植进程,在更短时间内收集到更多种植样本数据,2021年,刘建家拿出了控股基地中的500亩地进行“禧红202”的规模试种。他不是不知道,一下子投入500亩地种植一个还在推广阶段的新品种意味着什么。但正是这关键的一步,让种子的推广种植进程提前了3年—5年。

过程虽然艰辛且充满风险,但甩开那双“卡脖子”的手才有奔头。这个道理,刘建家想得很透。

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 在农业产业中落地生根

位于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村的福禧种子公司,是“禧红202”走向市场的“领路人”,但它看起来却不太像一家“公司”——一栋普通的村庄民房。或许,只有民房外长势喜人的胡萝卜苗能够证明:高楼大厦里装不下的梦想,可以交给大地与土壤。

“到目前,新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已连续3年在闽南地区累计60多个不同地点进行试验种植,去年开始在省外试种,各地试种情况均有优秀的表现,尤其是糖度和口感。”“80后”的彭雪娟是福禧种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农林院校毕业的科班生。彭雪娟口中的“优秀表现”是有具体指标的:在口感上,成熟期糖度可达到8%以上,可生熟两用,生食无渣,味道清香;在性状上,条形整齐度可达到80%以上;在产量上,每亩可产4万吨—8万吨;在适应性上,南北方种植并无明显差异;在耐储性上,在地储存时间180天以上,冷库储存时间90天以上。

与此同时,带着“中国芯”的胡萝卜种子在终端市场也收获了不错的反馈——今年春季胡萝卜市场低迷,而“禧红202”胡萝卜的出地价达到2500元/吨—2800元/吨,电商平台每斤售价在5元以上。

“今年,新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在晋江的种植规模已超过1000亩,加上河北、河南等地,种植总面积将突破3000亩。”彭雪娟告诉记者,得益于科技特派员的支持,胡萝卜育种技术每年都在改进,性状表现年年都有提升。新产季即将到来,预计新产胡萝卜的条形整齐度还能再提升至85%左右,接近进口种子。

“这是个突破,也是大规模推广的开始。”泉州市农科所蔬菜专家林涛介绍,在晋江胡萝卜种植产业中,进口胡萝卜种子的使用率高达90%左右,这也意味着,国产胡萝卜种子的推广具有较大空间。

在其看来,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深化,科技与农业产业不断融合,农产品品质及产量进一步提高,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正在我市农业产业中落地生根,农户们因此有了更多与专家进行技术、经验交流的机会。

“优质国产种子的推广种植,打破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瓶颈,为晋江乃至国内胡萝卜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新天地。”晋江市东石镇党委书记洪建立自豪地表示,装上“中国芯”的胡萝卜种子不仅让更多农民增产增收,还成了东石镇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大助推器。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引入科技特派员、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故事正在泉州争相上演。今年以来,泉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揭榜式选认、设立利益共同体运营补助等5条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性举措,每年将选认20个以上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的“链式”复合型科技特派员团队,打造“一县一业一基地一团队”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示范点,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目前,全市已累计选认省、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757名、法人(团队)384个、工作站59个,实现全市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禧红202”是一颗种子,更是落地生根的梦想,而科技特派员就是农户的造梦师。“只有用自己的骨骼长肉,才能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彭雪娟说。

(本报记者 刘倩 陈云青 曾聪虹 文/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要闻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深读
   06版:都市·民生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地方新闻
   11版:综 合
   12版:旅 游
   13版:健 康
   14版:清源·新悦读
   15版:看天下
   16版:文 体
国产汽车出口目的地
逐渐转向欧美高端市场
胡萝卜的一颗“中国芯”
数字赋能
为国漫创造新机遇
我市开启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专利导航项目申报
一批虚开骗税重大税收违法失信典型案件公布
数字技术
正加速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