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日常生活若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情志不畅、过度劳累等,使卫外功能减弱,易感外邪而发病
提升正气御病邪
适度运动,微汗即可。
吃山药有助调理脾胃
适当艾灸提升正气
泡脚可促进气血运行,但时间不宜太久。
熬夜削弱正气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人们直面病毒的概率也相应增加。中医认为,在做好戴口罩、少聚集、勤洗手等必要的外在防护措施外,从内在提升体内正气同样十分关键。

中医古典《黄帝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则人体有抗病能力,疾病就会减少或不发生;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扶正祛邪是中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基本原则。本期“养生”采访名老中医,为广大市民支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正气。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扶正祛邪

防病治病

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明确表示:“人类感染病原体以后,是不是会发病,以及发病的严重程度,是由病原体的数量和毒力以及人体的免疫力,两方面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和人体的免疫系统好坏密切相关。机体要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清除干净,依靠的是自身的免疫系统。”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洪如龙介绍,免疫力是现代医学名词,中医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称为正气。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作用。它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机体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对邪气(致病因素)有防御作用,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机体的正气充足,就可以抵御致病邪气的入侵、保持健康;二、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若正气抗邪有力,正盛邪弱,疾病向好发展;三、正气抗邪的作用还表现为促进疾病的自愈能力和过程。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指出,邪气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而致病,必然是由于正气先虚。当今社会,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病理表现。人体正气虚衰,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容易引起感冒、肺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

因此,在防治疾病方面,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仅注重治疗,还要注重预防。

这些做法提升正气

●调理脾胃 饮食有节

洪如龙认为,正气要充足,首先要饮食有节,营养均衡,既要避免饥饿,同时也不能暴饮暴食。饮食要以五谷杂粮、荤素搭配、五味适宜为原则,吃得科学合理,有助于提升正气。建议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每天保证4大类食物摄入,包括谷薯类(粮食类)、蔬菜水果类、蛋白质类(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以及油脂类(包含烹调用油和坚果)。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这个根本强大了,正气才能长存于内。在冬天,可以吃一些健脾益气的中药来养脾胃,比如说:山药、茯苓、苡仁、大枣等,或者多吃一点羊肉、小米、南瓜等食物。

●动则生阳 切莫大汗

中医学认为“动则生阳”。正气不足的人平时要坚持运动,通过运动提高免疫力与抵抗力,对于缓解正气不足的症状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保持经常性适度体育运动可扶助人体正气,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等,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或咨询医生后进行合理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导致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就可以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锻炼时如果出汗较多,应适当补充淡盐水,有条件的可以喝一些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补充运动时丢失的营养,还能加速消除疲劳。

●睡眠充足 四时微调

“不论哪个季节,都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和睡眠的质量。”张振辉建议,良好的睡眠有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提升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中医讲究睡“子午觉”,子午之时,阴阳交接,盛极而衰,体内阴阳气血失衡,此时睡觉,以待气血恢复,阴阳平衡。每天子时(晚11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关于入睡时间,根据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大约需睡5—7个小时),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大约需睡7—8个小时),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大约需睡8—9个小时)。

●静心乐观 常笑宣肺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的变化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忧思则伤脾,悲伤则伤肺,惊恐则伤肾。事实上,情绪的异常变化都会伤及内脏,主要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亚健康乃至疾病。而七情调和则能促进脏腑活动旺盛,扶助正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建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分散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学着合理有序地安排生活和工作,帮助自己更好地度过不适。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用现代医学角度看,人在笑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吸收更多的氧气,随着血液的运行输送到身体的每个细胞,同时可以清理呼吸道,让呼吸保持通畅。

●热水泡脚 驱寒防病

洪如龙解释,热水泡脚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提升正气、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古人曾言:“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每晚用较热的水泡脚15分钟,但水温不可太高,泡脚时水量要没过脚面,可用掌心上下揉搓足底部的涌泉穴,驱除体内的寒气。尤其出现头痛、畏寒、周身疼痛等轻度不适症状时,热水泡脚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热水泡脚虽好,却非人人适宜。如患有糖尿病、静脉曲张、静脉血栓、动脉血管闭塞、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严重出血病以及足部皮肤问题(如疱疹)等人群,不宜泡脚。3岁以内小儿也不宜泡脚。中医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用热水泡脚。特别是婴幼儿,对温度的感觉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觉得水温稍热,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烫了。但他们又不太会表达,所以很容易烫伤柔嫩的皮肤。家长只需每天用温水给孩子洗脚,洗完后适当按摩脚部,达到舒活筋骨的目的。

●适当艾灸 通经活络

艾灸能通行十二经,起到通经活络、扶阳固脱、祛湿排毒等作用,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久病、受凉腹泻、关节冷痛、风寒感冒等。对于手脚冰凉的人,每日艾灸关元、气冲、足三里、涌泉穴15—20分钟,可起到滋补肝肾、温中健脾的作用。气血不足、阳虚有寒的失眠者,常表现为畏寒、舌苔白、腰膝酸软、易感冒等症状,可采取艾灸助眠。建议选取肾俞穴、关元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四穴,每穴4—5分钟,在睡觉前艾灸,助眠效果最佳。

张振辉提醒,根据不同人的症状、体质和皮肤耐受力,艾灸对穴位、温度、时间的把握都有讲究。因此,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此外,艾草药性温热,有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等上火表现的人,不宜艾灸。极度疲劳、运动出汗、过度饥饿、口渴、醉酒时都不宜用艾灸、泡脚、熏蒸等方法。大悲、大喜、大怒等情绪不稳定时也不宜用艾灸。女性和儿童宜减量、少灸,妊娠期妇女不宜大量艾灸,要避免灸治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

■本期医学指导

洪如龙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崇尚“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治病求于自然”理念,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虚劳、结肠炎、郁症、失眠等慢性疾病和调理脏腑功能。

张振辉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理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委员,擅长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聚合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民生
   06版:专 版
   07版:经济·资讯
   08版:09版:教育
   10版:经济·资讯
   11版:要 闻
   12版:房产/地方新闻
   13版:地方新闻
   14版:五味斋
   15版:要 闻
   16版:综合新闻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论瓷
   20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1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泉”因有你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提升正气御病邪
“嘴饱目不饱,贪食胀破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