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拏云 文/图)本报12月16日曾报道九仙山“千年不问岁月幽”的弥勒造像,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日前,家住北峰街道招贤社区的吴青云老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称其家从曾祖父辈起就收藏着一尊石刻弥勒造像,形象颇似九仙山弥勒像。为此,记者与省文物鉴定组成员、市文博研究员陈鹏鹏赶至招贤社区,在老先生家中见到了这尊石刻弥勒造像。
该弥勒造像为青石造像,弥勒慈颜善目,嘴阔肚圆,一副笑意盈然、满面春风的模样。经现场测量,石造像高89厘米,宽66厘米,厚达50厘米。陈鹏鹏表示,这尊石刻弥勒造像线条明快、工艺考究,衣褶深浅起伏、错落有致,手指自然放松、刻画细腻,连耳郭耳垂等部位都有较细致的勾勒。“头与身的比例为1∶5,这在弥勒造像中是十分恰当的。一般正常人体塑像的头身比例是1∶7,但弥勒造像为了突出佛像的头部,往往放大其比例,故为1∶5。”陈鹏鹏认为这尊石刻弥勒造像应属清代工艺品,造像在形象上一团和气、轻松自在,具有极大的“亲和力”。
“大肚能容,了却世间多少事;满腹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自古以来,弥勒形象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期待。吴青云称,此弥勒造像为其曾祖父吴纪坑的藏品,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吴纪坑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一生经商为业,最喜与人和善,曾在溪墘一地(今北滨江公园北峰园内)盖了一座雕梁画栋的五间张大厝,前有石埕,这尊弥勒造像原本就立于石埕内。后来,有一年发大水,大厝在水灾后损毁。这尊弥勒造像便被挪至村子里的井边,成了“看井佛”。后来,为保护好石造像,吴青云又将其移至自己宅院内建龛供奉起来。“这弥勒像笑容可掬、宛如人间长者,附近居民都很喜欢它。到我儿子这一代人,前后已是五代人共同守护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