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面对退烧类药物一盒难求的现象,多地开始执行“拆零销售”模式。12月19日,北京召开的新冠疫情防控第432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王厚廷表示,对于投放至药店的大包装退烧药严格要求按需拆零销售;同日,南京市153家零售药店统一拆零销售,每个顾客限购6粒,凭身份证购买;此外,珠海市市场监管局决定自12月20日起,在市内500多家零售药店持续供应退烧类药品作拆零销售要求,市民在指定药店凭身份证线下购买。
关于药品拆零销售的记忆,大多数人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小包药”都是用白色或棕黄色的小纸袋将药片封好,再由医生写下服药时间、次数以及注意事项,满满都是回忆。而今面对退烧药品供不应求的现状,北京、南京、珠海等地推行拆零销售政策,在保证按需供药的同时,既杜绝了市民非理性囤药的行为,也缓解了退烧药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更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退烧药拆零销售虽是应急之策,却有着严谨的现实考量。正如权威专家所言,奥密克戎感染后发烧时间为1-3天,退烧药全程服药量3至5粒就能实现转阴,以布洛芬胶囊为例,一盒有24粒,若如南京市规定的那样每个顾客限购6粒,一盒布洛芬胶囊就可以满足4名患者的需求。拆零销售不仅充分提高了药品的使用效率,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药品浪费,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其实,从2000年至今,国家就曾多次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且都明确规定药品零售操作应当包括“药品拆零销售”,并要求药品零售经营场所具备所需的调配工具和包装用品。那为何如此经济环保的售药方式没有成为市场主流呢?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三点:首先,拆零销售会降低药店的销售利润,药店自然缺乏推行的动力:其次,拆零销售存在安全卫生问题,药店也就不愿承担这一风险;再者,我国药品产能充足,日常生活药品价格普遍亲民,加之患者对拆零销售的药品安全性存疑,也导致市场接受度不高。
因此,眼前国内多个城市推行的退烧药拆零销售政策,就为拆零销售成为药店的日常性业务打开了一扇窗口。从当下看,它既能消减民众因药品恐慌式抢购产生的焦虑心理,同时,也使得无良商家坐地起价没了可乘之机。而从长远来看,药品拆零销售对于解决药品浪费、减轻医药负担,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揆诸现实,家庭常备药过期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有数字统计,我国居民家庭药箱中有30%—40%的药品过期3年以上,全国一年产生过期药品约1.5万吨。过期药品作为有害垃圾,早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其中的各类化学元素会对土壤、水体、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一些抗菌药物更可能打破环境中的菌群平衡。因此,进行拆零销售亦是对药品污染从源头治理的应有之策。
退烧药拆零销售,拆开的只是药,聚拢的却是人心。从不久前引发争议的异地抢药事件,到现今赢得掌声的退烧药拆零销售政策,两相对比之下则让我们看到,只有以共享而非独享的思维应对疫情,才能凝聚起抗疫最广泛的共识和最坚定的信心。进而言之,要达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疫效果,每个人都应超越一时的利益计较,让互利互助的精神成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