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老师、大学生志愿者帮忙培训才艺,我孙女学得可带劲了,一直吵着要来。”近日,笔者走进安溪县虎邱镇湖西村的龙踪书院“笔架学堂”,来接孙女的林奶奶对“笔架学堂”的早教课堂赞不绝口。
据安溪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炎地介绍,近年来,在驻区(邻里中心)学校与社区结对共建常态化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安溪积极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合项目清单、社区按需点单,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各类教师进社区,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笔架学堂”,利用周末、节假日及寒暑假开展近邻辅学、公益讲座、健康科普、技能培训等巡回志愿服务,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
“点单”定制
提供精准授课服务
走进城东社区邻里中心二楼,只见“笔架学堂”里建有图书室、读书角、科普室等学习场所,开设书法班、编程课、课外阅读、棋艺绘画等兴趣班,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孩童。
据安溪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陈海清介绍,为实施精准授课,提高“笔架学堂”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问卷、邻里社群等方式收集居民群众教育服务培训所需所求,划分村以及社区类型,依据不同类型分类归纳“课程服务清单”,以季度为单元报送清单,制度化、周期化、长效化填好“课程需求清单”。
“我们通过‘730’议事厅、民情茶室等制度载体,邀请群众代表、村民小组长、网格员、业主委员会、小区物业公司等参会,讨论‘课程服务清单’内容,使课程服务更贴合实际。同时,我们还逐项列出课程名称、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授课对象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晾晒清单。”陈海清说。
“茗城社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多,许多孩子放学后没有家人看管,家长对学生的作业也有‘辅导难’的问题。”茗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谢再添介绍说,为此,社区在接到群众“点单”后向教育局反馈,教育局“派单”至第十小学、艺术学校后,由党员教师“接单”,为茗城社区精准开设课后辅导、茶艺培训等公益课堂,满足了社区群众的需要。
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微信公众号、邻里社群、社区公告栏等途径提前公布授课课程,尽量错开群众工作学习时间,有效整合夜间、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开展集中授课培训。根据居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实际,灵活安排课程表和授课方式,妥善处理“工学关系”。
据了解,安溪县根据各村、各社区的不同需求、产业、人文等实际情况,按照“理论课堂+实践基地+专业师资”模式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实训基地、公共活动区域、小区公共用房、邻里中心等空间,构筑“笔架学堂”。2022年以来,已集中建设38个“笔架学堂”。
深挖资源
实现社区共治共享
在湖西村“笔架学堂”的布袋木偶戏课上,74岁的布袋戏非遗传承人林海良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动作要领:表演时一手将木偶套在掌中,食指操纵头部,其余四指分开操纵双臂;另一手辅以腿部动作,亦可双手同时操纵两具木偶。学生们随即进行动手实操,手中的小木偶灵动可爱地舞动起来,现场笑声不断。
“‘笔架学堂’为传承布袋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非常喜欢给孩子们传授技艺。看到孩子们学会布袋戏一些基本操作,比我自己表演时获得肯定更欣慰、更骄傲。我看到了布袋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传承和未来。”林海良表示,“笔架学堂”可以让这一非遗技艺走得更远。
与布袋戏一样,竹编课堂、茶艺课堂、南音课堂等茶乡传统技艺也纷纷走进“笔架学堂”的非遗课程,让孩子们体验到安溪县非遗的独特魅力。
不仅仅是非遗课程,各村、社区还就地取材,深挖特色资源,将“笔架学堂”延伸至农村“实用技术”实践基地、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李光地故居等23个现场教学点,增强课堂教育的多样性、直观性。
截至目前,“笔架学堂”志愿者队伍共有3399人,师资不仅涵盖语数英等学科领域,还包括政策宣讲、舞蹈、音乐、书法、农村实用技术、家风家训等广泛领域。
“‘笔架学堂’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本领,还在于陶冶他们的情操。我们会定期带领各村、各社区小朋友走进红色遗址,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重温革命历史,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陈海清说。
此外,该县“笔架学堂”还通过远程教育平台等,更新推送每期授课视频内容,供广大居民群众课后根据需求在线复习,并定期组织线上专题研讨和答疑解惑。
据介绍,目前,安溪县教育局主动对接联系各村、各社区开展教育服务活动114场次,服务社区学生、学生家长和群众5579人次,推送各类课程89期,并组织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29次,丰富了居民群众的学习途径。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同乡镇、社区(邻里中心)、学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推动资源项目精准下沉,持续完善‘笔架学堂’运作模式,进一步丰富茶乡青少年课后文化生活,促进少儿健康成长。”张炎地说。 (陈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