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在家里就是个异类,像个假冒伪劣产品似的存在着。家族中人都太勤快,吃苦耐劳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品质,日常干活儿都跟“拼命三郎”似的,啥事儿都要抢在前头。用我爸的话说就是赶早不赶晚,能在半夜四点下地,绝不拖到天光渐亮的五点;能晚上九点结束秋收,那就披星戴月地赶工,第二天还有别的日程安排。
我真心不理解,他们整天跟时间、天气和别人比拼,过日子不嫌累吗?活儿就那么多,也跑不掉,慢悠悠做岂不轻松?反正早做完了也是歇着。我爸说那可不一样,活儿等在那里,不去做,他浑身难受,坐立不安;可等到活儿做完了,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待着了,那多舒坦。我爸摇头叹气,哥姐都精明能干,他想不通为什么到我这里就跟基因突变似的,性子疲懒又拖延。
父母很担心我将来挣不到一碗饭吃,想方设法地改造我。奈何,他们的言传身教、嘲笑斥责都无济于事,我依旧没有改掉懒的秉性。于是,他们无奈地认定:这孩子是烂泥扶不上墙。
结婚后,感受到生活与工作各方面的压力,我的想法有了改变,开始理解爸妈的争强好胜,有些看不惯爱人不急不慢任人宰割的样子了。
第二天有重要工作或是要出差,我前一晚肯定紧张得睡不好,天一亮就早早爬起来准备。曾经梦寐以求能睡懒觉,工作后逼我睡,我都睡不着了。
外出旅行,我是那个心急火燎、担心错过时间的人。小跑着去检票,掐着表算在景区逗留的时长,手里紧紧抓着孩子,转身找不到爱人就气得不行。爱人说跟你一起不叫旅游,像是在打仗,还是游击战。我也没办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会导致后面很多计划搁浅,这种连锁反应是我不想面对的,就跟头顶悬着个战鼓似的,无法体会到轻松与闲适。
偶尔感冒了,头痛鼻塞,不得不停下手里工作,我就恨铁不成钢,埋怨身体的不争气。病后元气有伤,无法恢复到原先的工作强度,我就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果然不行,荒废光阴。
有时碰到本该着急上火的事儿,爱人都不以为然,缺乏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我开始跟他争吵。我婆婆劝我俩,说两个人有话好好说,有什么可吵的呢?我气急败坏地解释:“就是因为道理说不通,所以才吵啊。”那一刻,我真像极了我妈妈。爱人也脱口而出:“你说话怎么越来越像你家人了?”
惊觉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此根深蒂固。遇事焦虑、情绪紧绷已经成为我的本能反应,很多时候甚至不敢幸福,一旦发生好事第一反应竟是忐忑不安,生怕这是个陷阱,前方有更大的不幸正跃跃欲试地即将向我袭来,唯有事事严阵以待,处处紧锣密鼓,才能让自己稍微有些安全感。
大概,人一旦觉察到了就会有所改变。这两年,我开始有意识地松弛,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接受最坏后果,事情通常没有那么糟。车晚点了就多欣赏会儿风景;生病了,更珍惜健康,运动的驱动力更强了;我不把自己的坏情绪迁怒他人,也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不再盲目往前奔跑,而是多给自己时间去思考、分析根源。遇到问题理性解决,态度温柔从容,不骄不躁地修炼自己。顺从本心,可以不特别较劲,但也不是完全躺平。
早上环湖跑上六公里,下午再跳一小时健身操,我疯狂喜欢流汗的感觉。爱人孩子就不爱出门运动,喜欢窝在家里看书。我说做你们喜欢做的事好了,各自欢喜也是欢喜。人生在世,欢喜最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