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聚焦泉州市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1月9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新一年规划蓝图绘就,我市将立足省域中心城市,以产城融合为抓手——
规划打造人民满意的品质城市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需先行。2022年,我市的城市规划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2023年,规划又将如何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昨日,记者从市资源规划局了解到,我市将加快构建环湾规划“一张图”。

□本报记者 吴丽娇 通讯员 黄作秋

泉州市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初见成果

经过努力,泉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初步成果。

省域层面,着力推进省域三大中心城市建设。市域层面,构建“一湾、两翼、三带、一屏”的发展保护总体格局。环湾层面,加快推进环湾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构建常住城镇人口超5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超5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

环湾区域城市的发展也各有错位——鲤城将推进高新区拓展;丰泽将加快策划东宝工业区改造项目,并以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中心,整合管理高新产业园等园区,新增数字经济产业园东拓区、北拓区;洛江将谋划泉州智创科技城、新源重工轮挖智能数字化产业园等产业园项目;泉州台商投资区则将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和数字包装产业标准化园区。

构建“引弓射箭”的产城融合新格局

今年的城市规划工作怎么干?市资规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分享了“蓝图”。他说,将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确保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报批工作,并加快构建环湾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张图”。将结合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优化要素保障,促进城市存量化发展。将坚持以城市设计引领重点片区规划建设,继续在后渚—莲垵片区、北峰片区等重点片区开展编制工作。

此外,我市还开展多项提升城市能级的专项规划研究。一是以国道324改线工程为抓手,同步推进原国道324线及联十一线的沿线基础情况梳理和项目策划,引导“北翼”重化产业、“南翼”先进制造产业的空间集聚、产城融合,结合轨道R1线建设,构建“引弓射箭”的产城融合新格局。二是以高教职教园区总体概念规划研究为基础,承接清源山科创走廊,形成产学研合力的新生态,加强泉州市在工艺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从环城水系研究、两江四岸“城市品质”提升研究等规划切入,打造城市多元魅力空间,推进城市提质增效。

展望:规划建设省内一流品质城市

根据总体规划,我市力争建设成省内一流品质城市。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市资规局以城市景观、高校片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为核心的编制工作,也是可圈可点。

东海中央活力区现已完成国际方案征集竞赛,将以鲤城、刺桐为灵感来源,以“智慧烟火巷,浔梦未来城”为总体愿景,营造“花舞丝源、鲤跃东海”的未来图景,以实现我市“向湾发展、开启环湾时代”的战略目标,增强城市中心能级与活力,彰显泉州特色与形象。

观音山公园景观提升和滨海公园(中轴线)景观提升两个城市景观项目也已完成初步概念设计,近期将移交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其中,观音山公园将串联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观音山、滨海公园绿轴等重要节点,建立生态和景观通廊,引入休闲运动、高端民宿等业态,融入运动、休闲、停车等便民服务设施,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体系。

同样完成初步概念成果的还有“两江四岸”(北岸)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该项目拟打造串联古桥、古港、古码头和市民可观鸟望江、休闲健身的精品示范路线,近期将重点实施建筑景观提升、道路景观提升、绿化景观提升和水体景观提升等。

令人期待的是,为整合我市本科、专科高校的用地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品牌大学落地,市资规局也对泉州高校片区进行规划研究。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将落实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等新校区选址,同步推进泉州职业教育发展,为远期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预留用地。

关乎百姓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编制也有了“动作”——将中心市区697个社区划分类型,选定丰泽浔美社区、鲤城金山社区、晋江阳光社区、惠安聚龙小镇、南安四黄村作为首批试点,目前已形成涵盖总体规划成果与试点方案在内的初步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聚焦泉州市两会
   03版:聚焦泉州市两会
   04版:05聚焦泉州市两会
   06版:聚焦泉州市两会
   07版:聚焦泉州市两会
   08版:聚焦泉州市两会
   09版:聚焦泉州市两会
   10版:评论·观点
   11版:教 育
   12版:综合新闻
   13版:经济·资讯
   14版:地方新闻
   15版:清源·五味斋
   16版:看天下
聚力新阶段 迎接“烟火气”
人才“金点子”
共绘“新蓝图”
加强住宅小区公共收益审计监督
规划打造人民满意的品质城市
加快推进
工业旅游发展
留住返乡青年人才 走出振兴“青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