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一中在高一年级的寒假通知书提及,希望家长“教育孩子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假期意识”,此事引发争议。对此,涉事中学1月5日发布情况说明,称对通知中有关表述用词不当、表达不精准深表歉意,已就此事向家长进行解释说明,并对高一年级部主任进行了批评教育。希望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
俗语有云:“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孩子而言则承载着更多的美好期待。在学业最为紧张的高中阶段,春节无疑是学子放松身心的好时机,然而学校的一纸寒假通知书,却希望家长“教育孩子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假期意识”,看似用心良苦却让人颇感败兴。
当然,学校的动机并不难理解。由于疫情原因,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很多学生的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学校发出这样一则通知,也是想堤内损失堤外补,让学生利用假期最大限度地把缺失的课程抢回来。只是这一大煞风景的举动,却折射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走偏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一切为学习让路”。当这种极端的思维具有排他性,甚至走向摒弃一切日常的生活乐趣时,也就到了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时候。
那么,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过春节?春节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当下,传统年俗不仅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能起到一定的“心理减压阀”作用。特别是在“年味渐淡”已成为一个季节性话题的今天,过好春节并让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回归,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作家冯骥才说过:“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诚如斯言,以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去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这种生动的方式不是浸泡在书本与习题中就可以轻易获取的,相比之课堂与书桌,生活才是孩子们汲取知识更广阔的舞台。
其实,“淡化摒弃春节意识”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现在才有。据报道,从十几年前起,许多学校的《致家长的一封信》中就已出现。在教育内卷已成为热词的当下,“假期是用来反超的”这一说辞想来大多数人已不陌生,当孩子的学业已成了家庭的重中之重,甚至成为一种全民焦虑症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再一次提起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习是为了什么?
学习的过程可以获取知识、产生认知、开阔眼界,它除了为生存技能进行知识储备外,更重要的是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精神世界。也正因此,国家下大力气实施了“双减”政策,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中解脱出来,而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要真正做到“双减”,则应从理念上减低教育目标和对分数的过度依赖。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当成年人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教育问题,也许就会发现,在生存之外让孩子学会生活,他们才会真正觉得人生值得,未来可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这个春节,不妨让孩子暂且放下手中的书本和笔,在生活的课堂中去感受传统节日的深厚意蕴,去寻回人生的暖与真,留下“难忘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