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四类致癌物中,丙烯酰胺属于2A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类致癌作用证据有限,但对实验动物致癌证据充分。大量动物试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致癌性,能够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与肾癌、子宫内膜癌、头颈部肿瘤有关,不过这些致癌性也只是“疑似”。
福建省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所专家介绍,丙烯酰胺主要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主要是天冬酰胺)受热时,会发生被称之为美拉德的复杂化学反应,丙烯酰胺由此而形成。
依据美拉德反应的原理,只要食材含碳水化合物(如糖类、淀粉)和蛋白质较多,高温加工(120℃—185℃)时就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并产生丙烯酰胺。因此采用煎、炸、烤的食物,如咖啡、薯条、油条、面包、麻花、饼干、薯片、各类烧烤等大量食物都可能含有丙烯酰胺,加工后颜色变化越大,如颜色发黄、呈褐色、变焦的食物,丙烯酰胺的含量就越高。
根据2010年国际《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第48期)一项研究结果,丙烯酰胺导致一个成年人致癌时的剂量,依据其体重,以每天摄入2.6—16微克/公斤计算,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若每天摄入丙烯酰胺156微克(156微克=2.6微克×60),就能达到致癌的量。煮咖啡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为13微克/公斤,大约需要每天喝12公斤的咖啡,才会喝到致癌剂量。我们每天真能喝完12公斤的咖啡吗?答案显而易见。
显然,一般情况下摄入含丙烯酰胺的咖啡、油条、曲奇、薯片、面包等食物没那么容易致癌。离开剂量说致癌性是不严谨的。但适当控制一下有害物的摄入量总是没错的!
如何避开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作为一类美食的伴生物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还是应注意以下几点:少吃炸薯片、炸薯条、炸土豆丝等油炸薯类;少吃油条、薄脆等油炸面食;少吃饼干、曲奇、薄脆饼等焙烤食品;少吃各种烧烤类食品。
如想要完全避开上述食物比较难做到,生活中有些小细节也需注意,比如,炒菜做饭时,多蒸煮、炖,少煎、炸、烤;平时少喝咖啡,可多饮茶,儿童、孕妇、哺乳期妈妈们特别要注意少喝咖啡。
总之,少吃高温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身体更健康。
□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李宇翔 傅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