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满载着255标箱、总价值750万美元货物的5万吨级中国籍外贸集装箱班轮“新泉州”号,从泉州石湖港区5号泊位缓缓驶离。当天,泉州石湖港区举行5号、6号新泊位投产暨泉州—新加坡、泉州—马来西亚两条新航线首航仪式开启2023年RCEP外贸集装箱航线新征程。
□本报记者刘倩 通讯员薛宇翔 廖智勇 叶雅芳 /文 林劲峰/图
5G信号覆盖码头 无人集卡作业成关注焦点
泉州石湖港区5号和6号泊位工程项目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建设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码头后方堆场工程及相应的港池疏浚等附属工程。该项目在原有4号泊位基础上向东侧延伸,填海49万平方米,形成总长850米、纵深580米的后方堆场。设计吞吐能力120万标箱/年。
泉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号、6号泊位投产后,将使泉州港石湖港区迈入年吞吐能力超300万标箱的大型港口行列,有效满足石湖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日益增长和挂靠船舶日益大型化的需要,适应泉州港开辟外贸新航线需求,对加快推动环泉州湾中心城区的发展,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服务高效的交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首航仪式上,无人集卡作业成为关注的焦点。5台无人集卡在接到装船指令后,依托覆盖码头的5G信号,自动驾驶至提箱堆场,与龙门吊完成信息交互,再按照指令准确运箱抵达码头4号泊位9-10号岸桥下方和5号泊位11-12号岸桥下方,装船作业一气呵成。
据了解,泉州码头的无人集卡,是依托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算法,综合运用“5G通讯、V2X(车联网)、新能源”等先进技术,根据港口场景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无人纯电港内集装箱智能转运车,采用车—机—路协同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感知融合、协同计算、即时通讯,与港口调度系统、智能化轮胎吊、岸桥吊等无缝对接,可实现全天候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泉州海关驻石狮办事处副主任梁志军表示,为进一步支持口岸发展,泉州海关将量身定制外贸集装箱装卸监管流程,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全力保障口岸安全畅通、货物有序通关, 推动“丝路海运”稳步发展、做大做强。
RCEP外贸航线加密
“泉州制造”实现快运快出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也是中国著名侨乡、民营经济大市。2022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航线生效开篇之年,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民营经济大市的泉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日趋升温。2022年,泉州对东盟国家进出口达765.1亿元,同比增长10.5%。“泉州造”的纺织品、服装、鞋类、工程机械、瓷砖、陶瓷等商品热销东盟国家,而东盟国家的矿产、食品、农产品等也通过泉州口岸进口,双方经贸合作潜力较大。
随着RCEP的生效,去年以来泉州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东盟已成为泉州第一大贸易伙伴,外贸航线需求更加强烈。作为泉州港最大的集装箱航运物流作业区,泉州石湖港区也在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贡献值”。
据统计,2022年泉州港集装箱累计吞吐量为200.5万标箱,同比增长1.96%;其中石湖港区占泉州港总量的66.85%,全市占比较上年的63.84%增长了3.01个百分点,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石湖港区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4.04万标箱,同比增长6.77%;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5万标箱,同比增长27.6%,创下历史最好成绩。据了解,去年泉州石湖港区已开通4条RCEP航线,加上最新开通的2条,总共6条RCEP航线,将有效助推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中国经济发展内外双循环。
石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新泊位建成投产之际,借助泉州发达的区域经济和交通体系,石湖港区开辟并顺利开通了新加坡、巴生两组国际集装箱班轮干线。新进航线对接RCEP航线,通过新加坡、巴生国际中转港覆盖东南亚地区及打开通往欧地、中东、非洲等流向通道,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大客户,提供新的物流通道及完善的国际集装箱班轮干线服务,为泉州地区港口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便捷的物流支撑。新增RCEP外贸集装箱航线的开通,将进一步丰富泉州—东南亚航线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有利于发挥泉州轻工业产业优势,助力“泉州制造”快运快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并做大做强港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