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作业、能写论文、懂得作诗、还会敲代码、创作剧本也不在话下……最近,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火爆全球,短短两个月,ChatGPT获得1亿月度活跃用户,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在国内也引发广泛讨论。
简单地说,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像人类那样学习、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甚至在某些领域它们比人类更擅长。在ChatGPT之前,人工智能已经广泛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苹果手机的“Siri”、微软的“小冰”、百度的“小度”,很多公司也都有智能客服。
这一次ChatGPT引发热议,在于它是人工智能的一次全新升级与跃进。它具有很强的反馈性学习能力、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给出的不是语音助手那类机械式、标准答案式的回复,它能够给出模拟人类语气、语调的口语化表达;它的运用场所也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横扫大多数专业领域,它会研究论文、生成计算机代码,甚至快速通过美国医学执照考试、沃顿商学院的MBA期末考试、司法考试……
ChatGPT之所以如此“智能”,在于它接受了海量文本数据的训练,这使它能对各种各样的输入生成类似人类的反应。这个文本数据量达到惊人的45TB。1TB相当于100多万本《红楼梦》的数据量,ChatGPT相当于至少看过了4500万本《红楼梦》的内容。依托于如此庞大的数据训练和算力支持,ChatGPT由此显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自然地,不少人恐惧于当人工智能达到ChatGPT的水准,会不会抢走我们人类的饭碗?有人忧心忡忡表示,电话销售、客服、记者、律师助理、市场研究分析师、程序员、股市交易员等职业,可能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对此,其实不必感到焦虑和恐惧。应该看到,人工智能哪怕再“智能”,它都不具备决策能力或意图;人工智能再厉害,它的准确率都会存在一定的瑕疵,不时会有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情况出现。而当下很多职业对准确率要求极高,哪怕是1%的差错都可能引发重大的风险,这个时候仍然需要人工进行校对、调整和更正。所以,人工智能本质上仍是“工具”,它可以帮助许多行业提高效率,但最终需要人类的判断力和创造力盖棺定论。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出现,虽然很有可能导致一些行业的大量失业、甚至消失,但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推广和运用,本身也会创造大量的新的工作机会。就比如铁路刚出现时遭到普遍的反对,人们担心挑夫会失业,火车广泛出现后,挑夫真的失业了,但火车促使资源的流动,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遵循同样的逻辑,它会与人类“共存和协作”,而不是相互替代。
显然,不必恐惧于人工智能会“抢饭碗”,反而更应聚焦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社会失范风险,即:该如何杜绝有人利用人工智能从事伤害人类利益的事情。比如,时下有些人利用人工智能写作业、写论文、考试作弊,这会冲击教育事业,阻碍人类智力进步;人工智能数据所依托的大量文本,或含有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也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更严重的是,有人利用人工智能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比如黑客拿它写代码用于网络攻击,诈骗犯拿它开设“杀猪盘”……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开车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就禁止汽车,我们也不能因为人工智能有失范风险,就杜绝人工智能。关键在于,我们要像为汽车行驶建立完备的交通规则一样,为人工智能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机制,为狂飙突进的人工智能套上规则、法令与制度的缰绳,避免它用于实施对人类有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