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版:环湾生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2月17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魏国秋,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家。

□本期执行:本报记者 许文龙

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是我国民间百姓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风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和派别。其中,风筝魏与杨柳青年画、泥人张被称为天津地方工艺美术“三绝”。我出生于风筝世家,六七岁起就已经接触风筝制作了。

风筝魏历经百余年几代人的传承,不断地发展创新,每一代人都为这门手艺付出了很多。到我这一代,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非遗人,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祖辈留下的技艺,保留津门风筝的百年风骨韵味。

非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文化见证,体现了当地人的智慧,更凝聚了在地的文脉。不少非遗项目都是在历史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经过逐步演变、艺术化发展,才形成现在比较成熟的文化体系。因此,只有将非遗融入百姓生活,让非遗文化真正“回”到百姓身边,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不断焕发非遗的魅力和活力。

新时代应该有新想法,老工艺不能停步不前,应该适当向更年轻的方向创新发展,让年轻人喜欢,这样自然有更多人想要学,愿意加入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我不断改进工艺,推出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风筝。比如过去风筝多是平面的,我就改成中间是鼓的,使其更加完美、逼真。飞鹰的骨架改良了,造型更逼真,到一定高度可以盘旋。后来,我还发明了室内太极风筝,这种风筝可以在室内放飞,所需空间较小,用这种风筝可以做一套操,活动颈椎腰腿,非常适合上班族和学生。

“非遗”艺术也要跟上潮流、与时俱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我就和我儿子一起创作了一只“冰墩墩”“雪容融”的风筝。2008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时候,我们也制作过“福娃”主题风筝,当时制作了一个系列,效果很好,非常受欢迎。

除了做风筝,我也会花很多时间用于推广和教授风筝制作技艺,经常去小学、中学和大学给学生们义务上课,有的学校都是定期去,一个月去一次,培养学生们对制作风筝的兴趣,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孩子们会好奇风筝是怎么飞起来的,传统风筝是怎么制作的,为什么会有弯儿,用的材料是什么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升,对传统技艺也更愿意了解。只要孩子们喜欢,我特别愿意教。

我觉得风筝魏不仅仅是家族传承的技艺,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为了将风筝魏这一百年老字号推向世界,多年来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积极参加各类中外交流活动,还走访过30多个国家,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赋予非遗新的活力,当好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努力帮助“非遗”打开通向现代社会的一扇大门。

3 上一篇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深读
   06版:都市·社区
   07版:都市·民生
   08版:09版:泉州经济年会
   10版:经济·资讯
   11版:经济·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 育
   14版:清源·校园风
   15版:文 体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1版:环湾生活周刊 温陵志·“泉”因有你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4版:环湾生活周刊 泉州“狮”话
迎接春日暖阳
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