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质2023年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出炉,结合泉州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形成宜居宜业、生态人文、聚城畅通、安全韧性、智慧管理、村镇建设、样板特色7个专项行动,分批次策划组织项目实施,年度投资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9.6%以上。
□本报记者 殷斯麒
打好“组合拳”
中心市区焕新颜
全速推进中央商务区繁荣、中央活力区动建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步伐越发坚实,宜居宜业的新区骨架已加速“拉开”、建设不断提速——持续推进全市24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实施一批3—5平方公里的片区综合开发,完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健全居住、科教、商务等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城融合。中心市区聚焦建设东海城东核心区,启动后渚莲垵、金崎片区征迁;全速推进中央商务区繁荣发展、中央活力区动建,开工金控、水务、城建等总部大楼及东滨大道、丰海路景观提升等项目;全面铺开建设西华洋片区,全速推进江南繁荣、站前西、台商海江、洛江阳江新城、中部功能区、晋江晋东等片区开发。
古今辉映,留住乡愁。着眼生态人文提升,我市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推进名城保护工作,推动泉州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点及周边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古城提质和非古城功能疏解承接,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启动龙头山片区项目,推进45条街巷整治,继续实施古城第二、三分区中山南路及周边街巷综合整治提升。
打好“精细牌”
营造近悦远来
全市新增5200个停车泊位
做好“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便利、更舒心。
聚城畅通——加快构建一重环湾、二重环湾和中环城交通体系,推进高速路与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结合,持续推进“聚城畅通”工程50个重点项目。完成泉州大桥拓宽改造、武荣大桥等工程,开工建设金屿大桥、金鲤大桥等项目,加快百崎大桥、东海通道、泉南高速鲤城互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公共停车设施,全市新增5200个停车泊位。加大公交首末站和枢纽站建设力度,全市新增及延伸优化18条以上公交线路,推进9处交通“微枢纽”。
安全韧性——出台泉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积极申报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城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建设滞洪区、雨洪公园等,2023年年底城市建成区可渗透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中心市区重点实施西华洋片区改造—滞洪湖建设,加快启动乌石滞洪湖区工程;全市新改建城市供水管网60公里,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5%以内,中心市区建设城市供水管网12公里,改造二次供水设施150座,重点实施中心市区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工程;持续深入推进房屋安全专项治理。
智慧管理——推动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建设智能社区网络平台。依托“泉服务”平台,建立“智慧邻里”共享平台,以数字化推动基本民生服务下沉社区。开展社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对小区的照明、监控、门禁、快递柜等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和问题“发现—上报—派遣—处置—反馈—评价”闭环管理机制,“数字城管”平台案件按期办结率达到95%以上。
打好“接力赛”
由城到村提品位
各县(市、区)打造1—2个精品工程
村镇建设行动将村镇建设提上新高度。一方面,强化农房风貌管控,严格执行农户自建房带图审批监管制度,新建农房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纳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审查范围。整治农村既有裸房3.6万栋,逐步消除农房“高大裸空”现象,打造裸房整治示范村30个。另一方面,实施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提升,重点保护整治提升9个名镇名村传统村落。
样板特色专项行动旨在彰显城市地域特色。建设样板工程,各县(市、区)谋划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样板、县城更新建设样板、完整社区建设样板、集镇环境整治样板、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等5类样板各1个。县域特色亮点工程,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及特色亮点,各打造1—2个具有当地特色、影响力大、具有全局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