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名片:杨惠山,1974年11月出生于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毕业于华侨大学艺术系设计专业;现为雄发石艺苑研发中心艺术总监,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一级技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工匠、国家石材行业雕刻工考评员、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研究员。经过多年潜心学习,他博采众长,熟练掌握了传统石雕制作技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尤擅石(玉)壶雕刻制作。
编者按
日前,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公布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单,泉州台商投资区杨惠山、苏崇辉等七人新晋入围,至此,台商区共有省工艺美术大师37人,他们技艺精湛,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是所在行业的翘楚。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展示大师风采。
在父辈影响下,杨惠山从小就对石雕技艺产生浓厚的兴趣,耳濡目染下打下扎实的雕刻基本功。1994年师从王文生学习传统大型石雕技艺。经过多年潜心学习,博采众长,他熟练掌握了传统石雕制作技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2001年,杨惠山参与省保单位“开闽三王陵园”石构件文物修复工程,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2014年,杨惠山独立主持“林则徐纪念馆”(国保单位)文物修复工程。在此期间,他以文物法严格要求的修旧如旧工艺手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工艺追溯历史背景,将现有历史留余文物石构件与矿产区的石材进行认真筛选比对,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尽最大努力修复历史原貌,得到文物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从艺20多年来,杨惠山始终坚守在石雕行业一线,主张石雕石材固有色彩与环境互相衬托的关系应用,潜心探索,并独立研创一套“石壶制作技法”,将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石雕技艺应用于石茶壶制作的方寸之间。
石壶,由整块石头精雕细琢而成,是惠安石雕中一种较高难度的精致工艺,以其别致精美深受人们喜爱。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石壶、茶具器皿的制作堪称惠安石雕六大雕刻工艺分类中微雕(小型工艺品雕刻)的代表,它集南派雕刻圆雕、浮雕、沉雕、线雕、微雕、器皿雕刻于一身。
“我从事石雕行业快三十年了,近些年来,潜心投入到石(玉)壶雕刻创作中,发现了其中极致的美。相对于建筑石雕来说,石壶这门精细艺术给我带来更多惊喜和成就感。”杨惠山认为,石壶的创作在延续传承技巧的同时更需要融入文化的精髓,“把文化与精雕细刻的工艺结合起来,创作出自己喜爱、大众青睐的作品。”
近年来,杨惠山认真构思、努力创作石(玉)壶作品,其作品多次斩获大赛金奖,其中作品《虎门销烟·石壶》获雕艺杯(惠安)金奖;作品《铁系·石茶壶》获国匠杯(上海)金奖;《竹节壶·杯子》获快鹿杯(温州)金奖;《御玺壶》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铜奖等。此外,还有石壶作品入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第一部《中华茶器具通鉴》大全。□本报记者 陈桂生 文/图
作品赏析
作品《虎门销烟石壶》,选材黑胆石更记录了那个黑暗的时代背景,通过巧妙利用材料的天然形体与创作素材的物物关系,突显作品造型的独创性。石壶手把呈方形,体现出鸦片木箱的意味;壶嘴采用清朝红衣大炮作为构思元素;壶盖采用清朝官员红顶子作为创作模型。作品结构布局合理,造型刚直,突显了虎门销烟反抗西方列强的强硬壮举,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侵略的斗争决心。
作品《烛光壶》,选材天然三彩玉,利用天然玉石固有色泽纹理进行构思。以晶莹剔透的白色烛体为壶形原型,壶盖上雕琢俏色黄烛芯,随烛温递减蜡泪向壶体周围溢流,整壶造型浑然一体,表现了时光更替时光易逝的虚无感,也让人勾起对至爱的托物寄意,表达蕴藉,意境深远,还象征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作品《米桶壶》,作品以米桶为立意造型,将耕牛、犁耙以抽象化形式分别设计为壶嘴和壶把,象征原始的农耕文明,以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歌颂;壶盖则运用天然奇石的固有质地,将“米粒”呈现在壶体之上,形成壶和盖黑白肌理的强烈对比,将米勺设计为壶纽,一个米桶壶浑然天成,营造出五谷丰登、民以食为天的意境,也以石喻物,寓意富足有余,福美(米)满满。
作品《卸玺壶》,材质为黄金石,以帝王黄为底色,四方刚正,壶身雕琢有圣言、龙形,形似御玺,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作品入选2020中国双年展,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