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作家,他在访问故乡的一所水上学校时,目睹唯一的老师在摇荡的船上敲钟、上课、批改作业,照管那些水性极好,一言不合就要跳下水猛游一阵的野孩子,目睹师生们在晴空下升旗、演讲、朗读课文,孩子们从懵懂无知到文明知礼的蜕变……曹文轩意识到:“对小说家而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故事。”
但曹文轩并没有急于落笔,在他心中,教育需要有“上善若水任方圆”的弹性,教育不只是改变下一代,也是改变那些固执又脾气火爆的成年人——孩子们的父母。教育当然会经历波折,然而,正是因为波折层出不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才有机会享受那种相洽的暗喜,享受彼此启智的无穷妙趣,体会贴心贴肺的深挚情义,最终,教师、学生、家长,都找寻到自我的价值。
三十多年时光流逝,这一梦想终于在纸上徐徐展开,曹文轩带来了《石榴船》,小说聚焦小主人公大船从懵懂无知到文明知礼的成长蜕变,生动刻画出一位怀抱理想,充满耐心与智慧,甘于奉献的青年教师的形象。
故事一开始就非常吸引人,由那只多余的钟引出了船上孩子对上学的渴望。随着叶老师的上船,家长们亲自动手,在十号驳船的舱口铺上板子,做出一间木屋,就是教室了。然而,在水上野惯了的孩子,教育起来并不容易,比如对小主人公大船的描绘就令人忍俊不禁:“他的记性其实很好,三岁的时候,船队连续航行十多天,等返回时,他居然能将曾经路过的村庄的名字一个个地说出来。可是现在,还是那颗脑袋,那些字、词和句子,好像不想和他认识似的。”
大船脾气倔强,当他受了委屈不想再上学时,会撕掉课本丢进水里;他勇敢,看见同学落水,不假思索地跳入水中营救;他极富爱心,哪怕是船上的石榴树和白猫茉莉不慎落水,为了救它们,小主人公都会义无反顾地扎进水中。为了让大船的头脑开窍,叶文林老师特意安排由大船为其他孩子读书,安排大船来读这些书,“是将他吸引到学习的路上,最美妙而有效的手段”。从诸多诸如此类的生动故事中,读者很容易发现小说的主旨:好的教育不是打击与斥责,而是一种包含期待的尊重,这种尊重,必须充盈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充实在老师与家长之间。这才是爱的教育,它如盐在水,了无痕迹却带来了鲜活的滋味。
教育不仅局限在课堂。船队生活艰苦,曹文轩也没有回避船民们和其他船队的冲突、碰撞,这股来自生活底层的力量野蛮又真实,但叶文林用自己的智慧,带着孩子们去直面和化解一次次冲突,最终,四海船队的家长们也被感化,家长们由衷地说:“人总得文明一点儿才好。叶老师,你是对的!”
小说的结构之巧妙也值得一说。在小说中,石榴树、白猫和铁钟等事物不时以第一人称来一段拟人化的自述,这自述,交代其跌宕起伏的经历,推动故事进展,烂漫纯真又变化莫测,既像歌剧中的多声部咏叹调,每一个人物、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唱法”,能“唱出自己独有的性格”,又仿佛是初中物理的并联和串联电路,巧妙地将不同的小故事连接在一起,此后,我们打开某一个“开关”,灯泡们就有规律地被点亮,它们的光彩和吸引力,瞬间就照亮了读者的脸。这种阅读的愉悦,令小说摆脱了按时间行进的枯燥感,让整部小说叙述视角交相辉映,故事层层叠套,变得起伏有致,也使《石榴船》这部现实主义小说,镀上了一层童话、寓言与超现实主义诗篇的光彩。
整个故事的深刻寓意,是帮助世间万物找寻存在的价值。这个寻找和确认的过程是复杂而艰难的,作者没有避讳这种复杂与艰难,而小说家的这种勇气,恰恰赋予了这部小说苦尽甘来的回味: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我们才有幸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文明之子。
在这一自我寻找的过程中,不仅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出了力,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器物,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小说主人公构建了非你莫属的情谊。最终,这些玲珑透彻的情谊紧抱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美。
这本现实主义儿童小说,从任何一页开始阅读,你都会品味到一个个像石榴籽一样的小故事,而它们合抱、组合在一起,折射的,恰是 “爱的教育”特有的光芒。这是一代又一代叶老师的追求,也是民族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