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草长莺飞时,七分愁绪心头绕。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精神心理疾病的高发季节。大量临床调查资料表明,每当3—5月油菜花开时,精神疾病复发的患者数量会明显增多,故民间素有“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专家提醒,市民家中如果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一定要照顾好,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应尽快送医。
□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刘华杨 陈雅森 庄思婷
春季疾病高发与几个因素有关
一年四季之中,气温、气压、气流和气湿等气象要素变化最为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福建医科大学兼职教授、泉州市第三医院心理科主任倪峻华主任医师指出,人体在应对外部变化时,身心调节机能会有一定滞后性,从而促使心理问题加剧、诱发精神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春节期间人们经常聚会,荤素失调、饮食无度,吃喝玩乐停不了,很多人的饮食、作息自动切换成“过节模式”,对身心造成了一定影响。加上春天又是一年开始,人们忙于制定一年计划和安排,生活节奏加快,容易使人出现不适应的状况,相应的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如烦躁易怒、沮丧和抑郁等。
从中医角度,春季属木,五脏对应是肝,春季多风,肝风内动,扰动心神;再加上春季阳气生发,易造成肝气过盛引发情绪波动,出现烦躁、易怒、焦虑、头痛、失眠等。而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
另外,春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同时,春风还使空气中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血清素,容易出现紧张、压抑、疲劳的感觉。
精神疾病心理问题要注意早期信号
倪峻华提醒,家属要学会观察精神病人复发的一些表现和特征。如彻夜不眠、毫无倦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内容散漫、言语杂乱、动作增多等。原本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就应引起重视。
睡眠异常:睡眠由正常而变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或是经常做噩梦、睡眠时间减少。
情绪异常:情绪发生改变,如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容易激动、敏感多疑,或是情绪高涨、爱管闲事、焦虑、忧郁、反应迟钝等。
行为障碍:生活习惯改变,如人变得懒散、不讲卫生或者过分爱清洁,反复洗澡、换洗衣服;社交能力下降,离群独居,饮食无节制。
注意力不集中:经常遗忘重要事情,做事有头无尾。
幻觉、幻听、妄想再现:已经消失症状如幻觉、妄想又重新出现,表现为多疑,担心别人害他或是有人议论他,认为周围人又对他不好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痛、乏力、心慌、不想进食或食欲大增及月经改变、身体消瘦等。
出现以上现象应引起重视,尤其对于有严重悲观消极、自伤、自杀症状者应及时介入治疗。
专家支招如何预防“心病”
春季预防“心病”,倪峻华提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多亲近大自然,晒太阳、适当做户外运动;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采取适合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体育运动,舒缓压力,使不快得以宣泄,从而调适个人心情。
不良情绪合理宣泄,不开心时与可信赖的亲朋好友聊聊天、出去唱唱歌,或通过书法,阅读、写作、绘画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或者给自己放个小假;适当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有助于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保持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减少精神类疾病的发生,缓解患者病情。
加强营养摄入。春天来临,人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以供给人体消耗,但要注意少吃过酸、过辣、油炸、煎烤等重口味食物。
已有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困扰者,家属多给予关心、加强沟通及交流,鼓励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对需要药物治疗者要给予更多关注,观察其言语、情绪、睡眠、生活习惯等,并加强看护,督促其遵医嘱按时按量正确服药,定期复诊。如果患者症状持续加重甚至出现消极想法和行为,应及时陪同其到正规专科医院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