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蓉
清明节,吃润饼,这是独属于闽南的习俗。爷爷的那双手,在整个乡村是出了名的灵巧,我们家祖传和润饼皮的秘方,更是令每个人都心生艳羡。每当回老家时,一进门总能闻到从厨房飘出细腻芬芳的面团香,一瞬间,那绕齿三日的美味,仿佛就在昨日。
往事如莲,记忆中的馨香,四下里溢散开来——
在我高三那年清明时节,雨纷纷,我的心情如同那哭泣的天空,十分烦闷。质检的成绩单下来了,在那关键的高三时期,我的排名不进反退,这让我紧张又焦虑。梦想中的大学,忽远忽近,让我想抓却抓不住,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让我十分崩溃。
我走进厨房,爷爷坐在一张板凳上,面对着那个年久的铁板,聚精会神地擦着一张又一张的润饼皮,层层叠叠的润饼皮,堆放在他的身旁,白净光洁得像高级瓷器的釉面。我禁不住伸手触摸,感受到犹如工艺品般的剔透感。“爷爷,您又在擦润饼皮了?”“是啊,明天来买润饼皮的人会很多,我得赶快喽!”爷爷依旧是慢悠悠地回答,手上还是没停下来,他专心致志地盯着还没出锅的润饼皮,小心翼翼如同对待一个婴儿一般。我不解于爷爷日复一日的和面、揉面,甚至对他的行为不耐烦——一块面皮而已,街上买就得了,何苦天天整这劳什子?爷爷抬起头看了我一眼,仿佛看穿了内心的烦躁与不安。他眸光悠远地凝视着古老的铁板,用方言同我讲述家族的故事。
原来,从我的曾曾祖父开始,我们家就世代以擦润饼皮为生。一开始的润饼皮有许多不足,面皮不够薄,成色不够美,味道不够香,祖祖辈辈不断改进、不断挑战。不买现成的面团,而是自己磨面、揉面。爷爷告诉我,别小看这小小的面皮,揉面团的学问可大着呢。掀起一拳头大的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再揉,揉好的面团就会像羊脂玉一般光洁诱人。一张面皮,需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人坚持不懈,不断创新、不断挑战、不断总结、精益求精,在创新与挑战中传承。说到此处,他揪起一张刚出锅的润饼皮,“孙女呦,自己去包一个小的吃吧。”我小心翼翼地捧着微烫的润饼皮,加入豆干、浒苔、花生糖等食材,随后一口咬下,各种味道于舌尖上炸开,简直妙不可言!不止舌尖,我的心尖上也淌过一股暖流。我终于明白了爷爷的坚持。做人做事,不要想太多,心无杂念坚持不懈,才能如同这圆润的面皮,趋于圆满。一次质检的失败,又怎么能动摇我追梦的决心?我的内心暖融融的,那股希望的火苗,再次熊熊燃烧。
我回过神,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爷爷,像一枚熟透了的柿子。雾霭中的爷爷,灰白的汗衫,灰白的头发,古朴得如同一幅褪了色的老画。他还是那样不知疲倦,甚至带点固执地擦着润饼皮,仿佛是在完成他守护了一生的使命。
(作者系三明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