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明职业大学影音科技文化体验馆,展示着收音机、收录机的变迁史,师生们可动手体验、可拆解、可探究,传递设计之美、历史之美,弘扬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助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激励年轻学子用实干、创新,制造出更加精美的国潮产品。
□本报记者 曾广太 通讯员 陈炜泽 黄智缘 付叶金 邱豪 文/图
结合旗袍
演绎优雅之美
走进影音科技文化体验馆,便能看到馆内收藏的各式各样的收音机、收录机。这些收音机、收录机由郭农裴老师精心收藏并无偿捐献给学校,供学校教学与对外科普活动使用。
收音机、收录机作为声音的孵化器曾是一个时代的宠儿,一直伴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收音机、收录机让人们能随时享受着声音盛宴:上世纪50年代,如果有一台收音机、收录机,那是富裕的象征;上世纪60年代,收音机、收录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上世纪70年代,收音机、收录机已经成了结婚时的必备品;上世纪80年代,收音机、收录机的地位被电视机所代替。
在年轻群体中,怀旧也是一种自我个性追求。黎明职业大学的女学生,用老式收音机、收录机与旗袍,演绎一段唯美国潮风,复古旗袍下东方女性的婀娜,配上一曲古典的旋律,举手投足间尽显曼妙优雅。
该校文学院吴云轩老师说:“莘莘学子,不仅要提升专业素养,还要提升人文素养,因此学校常态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我们根据收音机、收录机发展的时代特征,结合旗袍服饰来展示,让经典的工业产品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碰撞出时代的火花,相得益彰。”
结合教学 开发创新性思维
一台老收音机或收录机就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它们见证了中国收音机、收录机工业的发展和变迁。郭农斐收藏的收音机、收录机,用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传递设计之美,历史之美。
郭农斐以收音机、收录机为载体,经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创造出独特的“模拟电路”教学方法,深受学生、老师的欢迎。郭农斐将藏品服务于教学,为了让收回来的每一台收音机、收录机外观完整,他研究了玻璃度盘修复、木质外壳修复、喇叭布清洁等各种方法。他四处寻找淘汰的元件和旧机器,寻找各款收音机、收录机线路图,成批买下型号各异的电子管、晶体管组件。对实在不能原样复原的机器,采取拼装、改装办法,将同型号机子拼凑成件。通过收藏与教学的融合,他把一台台老旧的收音机、收录机精心拾掇,让它们外观赏心悦目,声音清晰洪亮。
目前,郭农裴老师收藏的所有收音机、收录机,都可供学生参观、学习,开展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尤其是学校的工业设计、应用电子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藏品,开发创新思维,学习专业技术。它的存在,同时也激励着年轻学子用实干、创新,制造出更加精美的国潮产品。
吴云轩说:“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收音机、收录机外观设计的时代特性非常鲜明,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设计灵感,并进行创新设计。因此,我们将该音像馆的建设与应用电子技术和工业设计专业紧密结合,以典型产品带动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合科技
助力制造业发展
收音机、收录机的问世不仅在经济、教育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前,每一个家庭和收音机、收录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成熟,曾经作为奢侈品的收音机、收录机,进入了更多寻常百姓的家中,体型也越来越小。郭农裴收藏的收音机、收录机,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却仿佛留住岁月的“脚步声”,让人回到过去难忘的时光。在郭老师的收藏中,还有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收音机、收录机。例如,与国庆节相关的收音机,卫星纪念版收音机等,都非常珍贵。
郭农斐现在收藏的收音机、收录机,已经达到700余台,从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到集成电路收音机、钟控收音机、车载收音机等,各种品牌收音机应有尽有。有本地品牌如侨声、茶花、古田、朝阳、胜利、水仙等;还有不少国内名牌,如红灯、凯歌、上海、北京、美多等;也有国外品牌。有些品牌还含收音机、电路图、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形成了系列化收藏。
收音机、收录机作为一款经典的电子产品,其硬件电路包含了高频、低频、信号调制解调、功率放大等基础的模拟电路知识应用,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示波器、信号源等基础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充分锻炼学生的电子基础技能。郭农裴说:“希望收音机、收录机里蕴含的科学精神,能够激励青年学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