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级工业设计企业的创立者,又是国家陶瓷行业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创会会长,同时还是泉州市政协委员,更是一名博士生导师……“新泉州人”杨学太身上的政产学研多重角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泉州对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鼓励与包容。□本报记者 王宇静
秉持学以致用的想法扎根泉州
最近杨学太正在忙着整理“赴台考察报告”,今年4月他再次踏上台湾,考察了60余家设计研发单位,进行了十余场座谈,了解到当地设计资源过剩,与泉州产业拥有多个维度深度合作的可能。作为学者型的工业设计产业开拓者,用脑思考、用脚丈量、用笔记录一直是他的习惯。
当被问及当年从中国美院毕业后为何会选择泉州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位时,杨学太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想着在大学里学到的工业设计必须要学以致用。当时泉州制造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而且国立华侨大学也正好有对口的任教职位。
得益于“学以致用”的朴素想法,他将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泉州产业挂钩,于2011年创办了迪特工业设计公司,如今这家已成为“国字号”的工业设计公司仍持续致力于帮助泉州制造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实力。“‘迪特’是我在美院德国老师的名字,这是一种致敬,也是当时对德国工业设计的一种追求。”他说,当年众多企业对于“工业设计”四个字都很陌生,感谢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感恩自己有机会成为见证参与泉州工业设计产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发展。如今一手培育壮大的迪特更是拥有了包括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六块“国字号”招牌。
提及当年自己由一间局促的工作室,发展到拥有上千平方米的办公区,实现首次产学研融合飞跃时,杨学太提到了地方政府对于人才创业创新方面的支持:“正是有了政府的支持,才有了如今数百人规模的人才团队。来泉数十载,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家乡,家在这里,事业也在这里。随着今年泉州提出开展‘工业设计提升年’活动,我更坚信当年选择的正确性。”
用工业设计撬动产业提级换挡
“刺桐杯”“何朝宗杯”“两岸大学生工作坊”……在业界闻名的几个重量级工业设计赛事活动的背后,都有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推动的身影。
杨学太深知,工业设计、实体产业与地方发展之间是种子与土壤的关系。为此早在2012年,他便在前往台湾地区走访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到两岸工业设计大学生天马行空的设计想法,正是苦于无法突破传统的企业所需要的。借助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及导师深入企业,根据需求为产品赋能,帮助设计落地——这一共赢模式业已成为他在推进工业设计平台生态的一贯思维。如今工作坊已经举办10届,累计服务泉州制造业企业超百家,数以千计的两岸高校学子为企业产出几千件智慧作品。
“刺桐杯”服务面涉及全市各行业,而“何朝宗杯”则立足德化陶瓷产业,由点到面,杨学太希望用工业设计这一支点撬动多个产业的提级换挡。全国唯一的陶瓷类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落户德化,由此催生的“哲选”共享品牌在知名设计师的联名推动下正在不断产生可观效益。除了德化,还有安溪藤铁工艺创新发展研究院及旗下的“溪有好物”品牌也正在其带领下同步崛起。紧随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杨学太也在抓紧布局该领域,首届泉州高价值专利大赛应运而生……如今他推动摸索的“一产一院一赛一基地”的“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模式也被写入了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我还在酝酿落地鞋类、文创等领域的研究院项目,由德化陶瓷出发,集结制造、销售、设计、品牌运营的平台生态模式也在逐步成型。”杨学太说,如果说一开始工业设计还只是对标德国,那么如今泉州的工业设计无疑已走出自己的创新模式。对内挖掘当地文化内涵、立足产业升级诉求,对外借助赛事导入各方资源共赢。他坚信生态的优化构建必然可以诞生拔地而起的裂变式项目。
“坚定的信心、不断思考与勤奋工作缺一不可。”提到对年轻创业者们的建议时,他认为只要做事必然会遇到阻力与难题,但只要自己的目标够远大,很多问题都能在推进发展中自然得到解决。
根据美国工业协会的测算,每投入1美元设计,便可产生1500美元的收益。杨学太不仅在高校里培养学生,更在泉州产业里培养出不少真正的创业者,他们都在其带领下找到自己的舞台,手握自己的项目,拼尽全力为自己而战。
企业家名片
杨学太,国家陶瓷行业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创会会长,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泉州市第一层次人才,第十二届泉州市政协委员。
企业家说
工业设计是帮助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推手。泉州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制造基础、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底色,是创新创业的沃土,每个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杨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