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清源·新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5月1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胡同里的中国文化
□陆小鹿
《史家胡同》
陈大鹏,陈志坚 编
人民出版社

一直很喜欢北京胡同,每次去北京,都会挑几条胡同去转转。

胡同是老北京的经线和纬线,只有深入其间,才能感受到北京胡同的原生态风景。据说,北京胡同有数千条,没名的数也数不清,有名的则每一条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史家胡同即是有名的胡同之一。前些日子,读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史家胡同》,对这条历史厚重的胡同更多了一层认识和敬仰。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说的就是史家胡同。这条胡同里,走出过很多历史名人。作者通过研究档案、实地走访、口述历史等方式,为读者介绍了史家胡同的地标院落、变迁故事、名人故事等等,呈现出老北京原生态的胡同文化。

胡同的24号院,如今被打造成了史家胡同博物馆,从前这里是凌叔华的故居。在这里,她度过了少女及青年时代,目睹了人世的复杂和庞大家族的明争暗斗。中年之后,凌叔华侨居欧洲,并于半百之龄写下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古韵》,描绘了她的童年生活及所观所感。20世纪初,社交逐步开放,文人不定期聚会成为一种潮流,林徽因家的“太太的客厅”风靡一时,但其实比这个沙龙更早的是凌宅的“小姐家的大书房”。因为凌叔华热爱绘画,北京画会常将凌宅的大书房作为活动场所。

胡同的20号院,是北京人艺的摇篮之地。20世纪50年代,这里是人艺演员的集体宿舍。1950年,老舍写出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奠基之作《龙须沟》,这部话剧的导演焦菊隐,以及剧组的所有成员,都住在史家胡同20号院的宿舍里。记得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人艺老艺术家们表演过一个节目《叫卖组曲》,各种各样的胡同叫卖声非常有趣。在史家胡同博物馆里,就有一个模拟胡同叫卖声的声音馆。戴上耳机,可以听到老北京的各种市井声音:卖布头的、卖香油的、卜算卦的、警哨声、驼铃声……有些声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比如“唤娇娘”,这是一种铜鼓声,货郎摇晃着铜鼓专门卖雪花膏梳头油绣花针之类的女性用品,所以叫“唤娇娘”。还有种声音叫“虎撑”,走街串巷的郎中用手指套着一个圆形中空的铁器(铁器就叫“虎撑”),摇之作响,谁家有人生病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郎中请到家里来看病。

胡同的59号院,是近代教育的发端。1909年至1911年期间,此地作为游美学务处举行了赴美选拔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即可使用“庚子赔款”赴美国留学。胡适、梅贻琦、赵元任、竺可桢……这些大名鼎鼎的历史名人,都是在史家胡同59号参加考试并通过后赴美留学的。如今,这里已经改造成史家胡同小学,延续了教育的事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北京市的一所著名小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关注
   03版:时政·关注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法治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地方新闻
   11版:旅 游
   12版:旅 游
   13版:健 康
   14版:清源·新悦读
   15版:文 体
   16版:看天下
生活与文学互为倒影
读书从序言开始
阅读的乐趣
《大地中国》
《超越好奇》
胡同里的中国文化
每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