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评论·聚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6月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花钱进名校”骗局为何总有人信
□郑运钟

孩子的学业,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每年一到招考季,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总有些父母煞费苦心、不惜花钱找“门路”。可是,不具备入学条件而找“门路”入学,这并不靠谱,有时还是个陷阱。近日,太原市警方通报,抓获一名涉嫌招生诈骗的犯罪嫌疑人,该嫌疑人谎称能帮受害人的孩子上一所好初中,骗走对方13万余元“活动经费”。

无独有偶。去年,鲤城公安分局也曾破获一起涉及招生的诈骗案件,案件情节与之如出一辙。去年7月份,鲤城区开元街道的郭女士正为小孩读高中的事情发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王某。王某谎称认识教育局领导,可以帮助孩子进入心仪的学校上学,并先后索取了13万元“手续费”。等到临近开学、承诺无法兑现时,郭女士才意识到被骗,她报警后却发现王某已经自首,同时被骗的还有其他几位家长,被骗走的钱财早已被挥霍一空。结果,这些家长不仅损失了钱财,更耽误了孩子的入学。

近年来,类似“花钱进名校”的骗局屡有发生,每一起骗局的结局无非就是两个:其一,家长破财,孩子被耽误;其二,诈骗者被抓,锒铛入狱。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按说,稍懂一些招生录取常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识破骗局,年年发生的案件也总该让人们对此有所警惕,但缘何这一“老骗局”还总有人信呢?

这与家长的“名校情结”有莫大关系。一些家长盲目追求名校,以至于在孩子不具备入学条件的情况下,想起走偏门。殊不知,这正好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家长的名校情结与焦虑心理,以“帮忙办理入学”当作幌子,骗取钱财。

但究其根源,许多家长之所以愿意相信“花钱能进名校”,正是因为招生领域“走后门”的现象仍未根绝,个别人也确实通过“花钱”进了名校。当前,绝大部分学校的招录工作都始终秉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堵住了“走后门”、“靠关系”的可能性。然而,一些地方不时爆出的招生腐败说明,“花钱买学位”等违法行为依然潜藏在某些角落,虽然只是个例,但仍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乃至带坏社会风气。如:2020年湖南怀化市查出一起招生腐败案件,该市鹤城区教育局相关领导把公共教育资源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数年间,违规安排学生入学200余名。教育问题历来备受社会关注,诸如此类的腐败案件无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并加重家长的教育焦虑,导致一些家长在骗局面前失去辨别能力,乃至任人宰割。

要戳穿“花钱就能进名校”骗局,首先就必须对招生腐败零容忍,对顶风作案者从严查处,对主管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监管不力的,也要追究责任。唯有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竞争公平入学的机会,才能从源头上铲除骗局产生的土壤。其次,随着招生季的临近,招生部门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开展对考生和家长的“防骗知识”教育,通过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警示,让考生和家长打消“花钱进名校”的念头。

说到底,教育公平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保障教育公平,就必须根治群众深恶痛绝的招生腐败现象,让“花钱进名校”的骗局彻底失去市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关注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民生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民生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财富
   11版:地方新闻/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育
   14版:清源·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1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创意
   24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开创辉煌新起点
“花钱进名校”骗局为何总有人信
“保交楼”保民生也保稳定
图片新闻
“被生僻字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