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清源·新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6月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啃”书有味
□魏 霞

记得小时候过年,母亲把大块的肉切得四四方方,煮成熟肉方,骨头也舍不得扔,放进锅内一起煮。奇怪的是,我们兄妹都不爱吃肉方上的肉,反而啃骨头啃得有滋有味——感觉用牙一点点啃下来的骨头上的肉,比直接夹肉片子入嘴,香。啃骨头之美妙,令我想起读书。“啃”一些有难度的书,比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更有滋味。

久闻《百年孤独》大名,第一次打开这本大部头,祖父、父亲、儿子、兄弟……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被人名晃得头晕,真有弃之不读的念头。继而一想,那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经典,不读未免遗憾。于是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观点鼓励自己:你就硬着头皮慢慢“啃”吧。睡前,每天不求多,强迫自己硬读上几十页。有时候读了后面的,前面的内容在脑子里如风过水面,了无痕迹,还要回看。一本《百年孤独》让我“啃”了两个月还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读晦涩难懂的书是一种挑战,阅读时一定要有相当大的决心和耐心,只要熬住了,坚持读下去,就有豁然开朗的时候。”我读《百年孤独》,初读感觉很要命,整个故事没有一个固定的主角和主要线索,没有一个常见的清楚的逻辑结构,基本是一个故事连缀另外一个故事,同时平行着还会有嵌套的故事,搞得人眼花缭乱,心浮气躁,纯是被马尔克斯牵着鼻子走,走得还很吃力,颇有“人之蜜糖,吾之砒霜”之感。待读到大约一半的时候,似乎是摸着入了桃花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继续读,越读越顺畅,越读越感觉有滋味。再读第二遍,读完后,虽没有莫言读后那样拍案而起的心得(“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就像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卡夫卡一样,感到非常惊讶,拍案而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莫言语),但也犹如饮酒微醺,感觉妙不可言。

如果说读完一本新领域的书,如发现了未经欣赏过的风景,那么“啃”完一部艰深的名著,就仿佛攀上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峰,眺望到了更辽远的地方,不由得让人慨叹:经典不愧是经典!

武侠小说家金庸也曾“啃”过书。一本《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全书三百多万字,信息量浩瀚无比。金庸把《资治通鉴》津津有味地“啃”了一遍又一遍,他在《明报月刊》三十余年,撰写了许多鞭辟入里的社论,他解释说是因为“啃”了几十年的《资治通鉴》。

读一条微博不过百十来字,刷微信也只不过是匆匆瞄几眼,在“速读时代”,许多人的阅读成了“碎片”。王蒙对于这个时代的阅读状况有着深深的忧虑,他说:“现在网络上培养出来的阅读者都是些‘浏览手’,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想查什么就能查到什么,如果你窗口开得够多,一分钟可以涉足十几个阅读领域。”王蒙认为,这样浅层的浏览,会使人们越来越缺少深入的思考。那些猎奇的信息不能使我们变得深刻,“碎片”阅读难以使我们有进步。《能力陷阱》一书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一直在能力范围内做事情,是无法提升自己的。真正可以建构知识大厦的,还是那些盛传已久的难“啃”的经典类的书。

读一本好书胜过读十本烂书。值得“啃”的书,不妨多读几遍。“啃”书有味,只要耐下心来持之以恒地读,就像啃骨头,越啃越上瘾。读书半生,人至中年始悟出这么点儿味道,也算是没白读书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社区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地方新闻
   11版:综 合
   12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13版:健 康
   14版:清源·新悦读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满天红霞映碧空
“啃”书有味
绿窗闲读
新书快读
坦然而真实的
器具之美
每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