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夏,行走南安市的田间地头之间,处处可见绿油油的水稻郁郁葱葱,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正是该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稳粮增收的生动体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南安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体系,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南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该市将建设9000亩高标准农田,其中新建2000亩、改造提升7000亩,总投资2160万元,涉及码头、洪濑、金淘、东田4个乡镇28个村。目前,码头、洪濑已全面开工,规模5000亩,金淘、东田项目已完成评审批复。“项目实施后,预计一年可新增粮食60多万公斤、其他农产品37万公斤,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3400多户,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121.42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重要性可见一斑。为此,南安市专门制定下发《南安市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工作的通知》等多份有针对性政策文件、聘请高标准农田建设专业顾问全程介入项目建设及督导过程、创新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标备案网上审核、充分发挥村集体与村民代表和受益群众代表等社会监督作用等举措,全面提升建设效率。
小地块变大地块,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真真切切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还让村民们实现了机械化耕种。近日,在码头镇宫占村高洋自然村131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放眼望去,两条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旁,一大片农田里绿油油的水稻苗长势良好,过去村里的“巴掌田”经过整理,已经变“小块”为“大块”、变“零散”为“集中”,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宜机化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水泥路、防渗渠、涵洞都修到了田地里,田也连成了片,农机直接开到地里,种粮省力又方便。”位于宫占村的南安忠勤家庭农场负责人表示,土地平整后,原本130多块零散的小田变成了30多块一两千平方米的大田。田间道路修好后,运粮车都能直接开到田边,机械化作业省时又省力,效率提高了50%。
2023年,南安市在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启动的农田连片整治工程,着力建设一批灌排化、宜机化、生态化、田园化、数字化的高标准示范农田。“高标准农田连片整治后,农户享有承包权的土地面积不变,且租金和产量均有增加,愿意种田的农户还可在农场打工,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农田连片整治工程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合作社运营”的思路,将各家各户分散耕种的“巴掌田”“斗笠田”集中流转,通过挖除田埂土垄、整合“边角料”,改造整理成大田;通过整理,把荒草地、鸡鸭圈和其他未利用地、坡耕地统一规划平整,使其有序“排队”,变成层层梯田,让低等农田“上台阶”,变成丰收良田。
此外,农田高标准改造后,改由种植大户实行规模种植,大面积推行机械化作业,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量不断减少,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产量。
据悉,南安市首批农田连片整治工程(2022—2023年)共涉及码头镇、英都镇、东田镇、蓬华镇等多个乡镇,共计6000亩耕地,已全部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2023—2024年)正在进行选址策划,预计6月底前完成设计工作。该市通过每年生成一批,滚动一批,完成一批,至2025年全市分批次完成1.6万亩农田连片整治。
(黄瑜鹏 陈鑫炜 吴昭环 黄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