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评论·聚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6月1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古厝新声”离不开社区参与
□曾于里

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一同庆祝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教授在庆祝视频中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选择中国最新列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地作为世界遗产可持续生计活动的第五处试点。泉州本次的试点活动以“古厝新声”为主题,内容主要包括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基础调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培训活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等工作。

自2017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开始试点针对社区的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理念。借用2021年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研讨会上专家的说法,该理念主要体现在社区与遗产的三组关系中,“社区在遗产中、遗产在社区中、社区与遗产共存”。要让古厝传出“新声”,也得处理好遗产与社区的关系,鼓励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让遗产的成果与社区共享。

首先,“社区在遗产中”,强化的是社区保护遗产的意识。在过去一段时间,有些居民或认为闽南传统民居是“过时”的东西,人们对民居背后所承载的闽南建筑技艺不够重视,认为这与自己并不相干。“社区在遗产中”有助于纠正偏见,让社区居民意识到“世遗就在咱厝边”,意识到闽南传统民居的特色、价值和意义,意识到我们始终在接受闽南传统文化的馈赠,意识到我们与历史文化的直接联系——红砖厝彰显古代大港的风华、骑楼吹来南太平洋的风、番仔楼寄寓着侨居海外的乡人的思念,从而激发社区居民对于传统民居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强化他们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

其次,“遗产在社区中”,强调的是社区是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政府在遗产保护中有力有不逮的时候,就比如拥有悠久历史的闽南传统民居很多,但囿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原因,无法对每一栋做到面面俱到的保护,这时就离不开社区与居民的共同参与。社区可以制定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乡规民约,避免对闽南传统民居进行大拆大建;可以建立和健全文化遗产志愿者和业余文保员制度,鼓励对文化事业有了解、有兴趣、有热情的当地居民加入其中;应该积极倡导居民以主人翁的态度,自发自觉地加入保护传承好世界遗产和讲好世遗泉州故事的队伍中。

最后,“社区与遗产共存”所要凸显的是,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区的共同参与,社区也应当共享遗传保护的成果。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点针对社区的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理念的核心要义——借助社区力量保护遗产,让遗产改善社区生活,实现二者的共存共荣与可持续发展。

比如一些闽南古大厝,拥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却因年久失修、超负荷使用等,已经面目全非,也并不宜居。这就面临“要不要拆”的问题。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不要拆,而应做好“微改造”,让古大厝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但对于古大厝的居民来说,“微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钱由谁来出?“社区与遗产共存”提醒我们,不妨采取“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既能保留古大厝,也能让古大厝的居民享受到遗产保护的红利。再比如闽南传统建筑技艺非常高超,但如今社区里新起的建筑,大都不是闽南传统民居的样式,传统技艺无用武之地,有消亡的风险。这提醒的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区居民在“起大厝”时,应给闽南传统民居保留空间,让手艺人有饭吃,让手艺活可以代代相传。

一言以蔽之,“古厝新声”需要遵循“社区在遗产中、遗产在社区中、社区与遗产共存”的理念,将社区参与转化为遗产保护内生原动力,让遗产成为社区韧性、人文与创新的源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聚侨共赢 筑梦泉州
   03版:聚侨共赢 筑梦泉州
   04版:广告
   05版:评论·聚合
   06版:都市·社区
   07版:教 育
   08版:都市·民生
   09版:都市·社区
   10版:经济·资讯
   11版:经济·资讯
   12版:经济/地方新闻
   13版:地方新闻
   14版:清源·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1版:温陵志·“泉”因有你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开院晒粮”非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世界献血者日
爱让生命流动
“古厝新声”离不开社区参与
图片新闻
网暴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