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因一方奇石命名。抑或是一方顽石,因村庄的名字而活了。辋川试剑村有试剑石,《闽书》记载:“石四剖(实为两剖)如莲花,外有石环之如承盘然。明代惠安人陈同起事,在此经过,试剑击石,随手裂开。”陈同,明代惠安人,明初农民起义组织者。据传陈同率民众起义期间,经过试剑石,挥剑一劈,将一块巨石劈成两半,一半平摊地面,一半斜倚半坡。
另有一则传说,说试剑石是黄巢所劈。不管哪种说法,已然分开的石头却是再无法吻合。侧依山坡的试剑石镌刻“试剑”二字,并雕有多首古诗,其中一首:“片石春风里,苍苔覆绿云。莲华山下吏,无日不逢君。宝剑千金重,提携幽燕客。谓言非莫邪,视此山下石。”此为万历元年曾任惠安知县的叶春及书。另一首写:“半生磨一剑,牛斗避霜铿。裂石腾龙跃,观胜应宝章。靖平三千里,遂也倚天长。何自妖氛净,成勋纪太常。”这是嘉靖二年(1523年)兴化知府朱衮诗刻。
试剑石无论是平摊在地面,或是倚靠半坡,都是石面平整,气质自然。
2016年7月,画家黄永玉晒出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卷的一幅插画:一个少年,一脚踏上平铺在地的石板,身子左侧是书写“试剑”二字的平面圆石板,少年仰头望天。画上题字:“请问泉州朋友们,这块试剑石头还在吗?上头的书法是什么体的,有没有人现在还记得住?永玉叩首。”
当时的黄永玉已经92岁高龄了,距他初访辋川试剑石已经近80个年头,而这两方试剑石却那么固执地占据着他的记忆,让他动用艺术的展现形式来寻找。甚至,他可能忘了少年时代一起探访试剑石的旅伴,却从未忘记试剑石的模样。在近80个年头之后,他凭记忆画出来的画还是让人一眼看出,这就是辋川的试剑石,情景相似,连石头边的草丛、树干,都一目了然。
那么,这个在试剑石前仰头望天苦苦思索的少年,在想什么?是对“试剑”传说的向往?还是试图改变试剑石存在的另一种说法,比如雷电的切割,闪电也是一把利剑呢?少年黄永玉应该在试剑石前立志“仗剑走天涯”,也可能在那个时刻彷徨着。他曾在文学作品中写道:“我为文以小鸟作比,飞在空中,管什么人走的道路!”
天下命名“试剑石”的石头有很多,大部分只是石头的节理呈现,像辋川这种切割面平整、形态自然的石头,是很罕见的。好端端一圆石,被劈开成两个表面光滑的半圆,它的存在,总是能给人带来一些艺术启迪。黄永玉的少年时期一直在闽南生活,正是人生的黄金时光,出现在他插图里的辋川试剑石,以及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弘一法师,这些,在他的艺术悟道过程中,都很重要。
泉州古城收容了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少年黄永玉,让他得以安身立命。黄永玉的文艺创作也是在泉州的6年中开始的。后来,他用文学的方式“回到”魂牵梦绕的泉州这个第二故乡:“尤其是牵挂闽南那一边,这一边……许许多多温暖信任的笑容和温暖的手。”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一书里,他用很多文字回忆在闽南生活的画面,他写闽南妇女:“她们长年迎染过海风的肤色、眉毛、眼睛、身材、穿着的一切美丽……也是世纪的绝响。你怀疑我是不是在讨她们的好?是的,惟愿她们能看到我的赞美。你知不知道?闽南的妇女是怎样杀出那苦难的深渊的?”这“闽南的妇女”,应该就是惠安女。在惠安,服饰、海风、试剑石,凝成了黄永玉难以忘怀的画面。
黄永玉的文学作品里,文字淡淡表述,读来常令人感动、伤感、心疼。
2023年6月13日,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9岁。
黄永玉先生走了,辋川试剑石依然。以前在,从黄永玉先生的画里走出来时在;未来,一定还在,在艺术作品里,在文字里,或者在游子的心里。就像那些淡淡的乡愁,总会因为某些印记,成为我们脑海里最后的执念!
乡村名片
试剑村
辋川镇试剑村,位于惠安县西北部高山地带,平均海拔250米,因“试剑石”得名。村庄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现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人口1330人。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旅游乡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