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民间有它的特色习俗,是一个流动的文化记忆。端午节又有五月五、端阳节、正阳节、天中节、重午节等不同称呼,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形成表现出文化构建,闽南地区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特定的人物,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诸说之中,以纪念屈原最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在闽南地区体现着多种的文化记忆。在吃的方面,对咱闽南人而言,最应时的就是吃上一份“烧肉粽”。它是最正宗的闽南风味,“烧”是对火候的精准掌控,闽南版的烧肉粽里馅料丰富,有板栗、红烧肉、虾干、香菇、干贝、花生、莲子、卤蛋等。赛龙舟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在闽南地区深受百姓喜爱,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赛龙舟的选手一同乘风逐浪、击水奋楫,展现水上的速度与激情。同是划龙舟,也有龙舟竞渡与游旱龙之分,而关于划龙舟的原因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说法,如除了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之外,有的汉族地区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泾河老龙。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古人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和菖蒲。由于特殊的香味和药理作用,人们用它们来驱病、防蚊、辟邪。在闽南,端午节还有一个妙趣横生的民间传统竞技活动,那就是“抓鸭子”。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加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然后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这项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端午节中的每一个特定行为都有约定俗成的解释,才让这个节日变得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乡土气息,将节日的文化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吸引着民众的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
端午节的文化传播虽然有多种途径,并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节日体验,但总体而言,人们在当代视野下审视端午节的文化含义,一般会赋予它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积极思考,表达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以端午节期间普遍流行的“插艾草”为例,小小的细节中蕴含着别出心裁的文化解读,如神话传说中把端午节插艾草解释为可以避免瘟疫、可以驱除蚊蝇,还有的说可以蒙骗试图伤害人类的天神等。当然,端午节到底采取什么方式与表达怎样的情怀,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健康向上的美好祈愿是相通共享的。
实践证明,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大背景下,闽南地区丰富多样的端午节活动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汲取着中国智慧,弘扬着中国精神,传播着闽南的文化价值。以科学的态度办好端午节,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也将是一种有益的文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