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评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6月2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莫让教育误入歧途
□杨朝清

近日,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质疑四川遂宁某幼儿园老师所拍视频。视频中一幼儿园的女孩们齐声问道:“你有车吗?”男孩们统一回复:“我爸有。”女孩们再次问道:“你有房吗?”男孩们再次回复:“我爸有。”女孩们又问:“你有钱吗?”男孩们回复:“我爸有。”最后女孩们问:“那你有什么?”男孩们回复:“我有我爸呀!”(据《华商报》)

在流量社会,“拿车房钱问孩子”具有戏剧效应,能够引发关注、制造话题,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幼儿园不加区分地将段子在现实生活中情景演绎,这虽然具有娱乐效果,但却是教育功能的迷失与错位。

在一个财富社会,车子、房子和钱成为社会分层的一种标准。那些拥有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的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更加优渥,也渴望在精神世界收获满足感、成就感、优越感。然而,社会化不够充分的孩子们,对车子、房子和钱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只是一知半解。“拿车房钱问孩子”,让天真、纯净的孩子们,过早直面世俗意义上的势利。这说轻一点是娱乐逾越了界限,说重一点是宣扬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

对“拿车房钱问孩子”较真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关系到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建设。有车有房有钱被先入为主地塑造为成功者,没车没房没钱被视为无能者和失败者,如此十分不妥。“拿车房钱问孩子”不仅会带来炫耀攀比,也会带来歧视与社会排斥。当孩子们过早失去了赤子之心,当孩子们被超前社会化,“拿车房钱问孩子”即使初衷良善,也是好心办了错事。

教育是复杂的,幼儿园的老师们不能只看到段子显性的娱乐功能,却忽略和漠视其隐性的负面效应。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心灵的涵养和精神世界的培育。“拿车房钱问孩子”即使是无心之失,也暴露出少数幼师禁忌与界限意识的缺失——幼儿园并非娱乐的舞台,不能被“流量至上”所裹挟。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因而老师们要用最周全的考量来关爱与呵护孩子们。

“拿车房钱问孩子”并非玩笑,而是不折不扣的失范行为,涉事人员需要接受相应的规训。在孩子们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有更多的滋养,也要避免被不良社会心态所浸染。有着笃定的价值信仰和健康的精神追求,不被流量思维所裹挟,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民生
   06版:教 育
   07版:热线新闻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经济·智汇
   11版:地方新闻
   12版:地方新闻
   13版:刺桐红
   14版:文 体
   15版:军 事
   16版:看天下
莫让教育误入歧途
公众号岂能刁难公众
尊重常识 纠正“权力傲慢病”
民有所呼 政有所应
“养老”诱饵
爱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