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深化党建引领,把创新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建立区—乡镇—工作片—村—单元网格的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区划分381个单元网格,805名网格员已全部入网入格,实现 “一网覆盖”“一网统管”和 “一体作战”,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100米”。□本报记者 陈桂生 通讯员 庄伟颖 余小芸 文/图
一网覆盖 筑牢“一张网格管治理”根基
台商区洛阳镇屿头村村民杨汉杰年近七旬,是村里的低保户,一家三口,儿子患病,去年他老婆重疾花了十几万元,今年老杨又患上了严重颈椎病和腰椎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瘫痪,但治疗费需要十多万元,百般无奈,他向村里的网格员杨家强求助。杨家强,中共党员,台商区筑家扶贫协会发起人,也是村里的兼职网格员,他通过村网格员联席会把情况及时反映给村党委,同时对接筑家扶贫协会共建医疗单位争取费用减免,先行安排入院检查,制定治疗方案,村党委积极发动辖区“大党委”共建成员单位捐资筹集善款,让老杨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目前病情已有所好转。
屿头村地处洛阳镇区,本村3812人,流动人口16000多人,村干部8人,全村12个村小组划分成7个网格,并根据企业和高校较多的实际,又在区域网格创新设置7个工业网格,创新实行区域网格和领域网格双重交叉和双网融合,实现人、事、物纳入网格无遗漏。
屿头村依托网格化工作机制进行综合化管理,在每个网格设立“党建引领岗、平安建设岗、社会事务岗、环境保护岗、文明新风岗”,以村干部、片区民警、网格员、联防队员和党员等为骨干,实行“分片分人管理、事务包干负责”,推动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环境卫生和治安管理难等问题有效解决。
屿头村网格化建设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坚持从“定格、定人、定责”入手,筑牢“一网管治理”的根基。细化网格精度,按照实有人口500—1000人的标准划分了381个单元网格,并按照200—300人的标准划分1153个战时责任网格,全区78个村已全部完成网格地图、工作流程图、工作职责上墙。同时强化网格力量,整合210名综治网格员、151名警务网格员、444名社区网格员,全区805名网格员已全部入网入格。此外不断优化网格职责,明确各级网格的工作职责,以绩效管理为抓手,差异化发放工资,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构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格局,实现“一网覆盖”。
科技赋能 实现“一张网格管治理”目标
台商区坚持以“社会治理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为枢纽,以信息采集为基础,完善制度和流程,实现“一网统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数据、服务穿透式下沉基层,提供线上线下、跨层级的“一站式”多元便捷、精细的社会治理服务,构建自上而下分派布置和自下而上逐级上报反馈的穿透式运行机制。
在东园镇溪庄村党建工作室挂着一块高清大屏幕,里面形象地展示着该村的“党建+”网格治理平台建设,通过智能化网格平台,实现数字化实景治理和精准服务。该平台以溪庄村辖区立体空间为主体,展示实景导览、党建引领、人房管理、分类管服和纪检网络等内容,多维度呈现党建+网格化服务、治理、监督建设,帮助村“两委”、网格员充分掌握村情,及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事宜,实现服务进邻里、纪检近邻里、综治在邻里,促进社会安定稳定。
在不断优化平台建设的同时实现信息采集更全面,通过全面发动网格员,按新标准、新要求,重新采集“一标三实”等基础信息,核实更新 “人、地、事、物、组织”等内容,录入到“汇治理”信息采集APP,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全面、翔实的信息支撑。
全村常住人口3348人,流动人口300多人,民房数量881栋,企业30余家,区域共划分6个单元网格,该村“党建+”网格治理平台人房管理是一大特色,一屏可视掌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分布,实景可见全村房屋分布,通过以房管人、以人查房实现人房一体,输入姓名、电话或房号查询到人员信息,网格员根据辖区人房变化进行信息及时更新、动态管理,并将辖区居民分为一般人员、重点人员以及帮扶群体(如低保户、特困户、残障人员等),实现针对性的精准管服。
为推动平台运行机制更完善,台商区建立“采办分离、纵横联动、线上线下、闭环处置”运行机制,形成从信息上报—平台调度—处置办理—核实反馈的“闭环化”流程,有效避免问题“报不上来,推不下去”的情况,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已接收各类案事件20386件,累计已办结19408件,办结率达95%,在平安建设“三率”测评中,矛盾纠纷调解率排名长期保持前列,其中,2022年上半年成绩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