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群体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潜伏”在各种手机游戏、网络游戏中,通过网络交友诱导充值游戏币、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等方式,进行电信网络诈骗。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启动“央行支付 中流砥柱 全民反诈 你我同行”主题宣传月活动。家长、学校和孩子平时该做好哪些反电信网络诈骗措施?市民如果遭遇相关电信网络诈骗应如何处理,防止产生更大的经济损失?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通过具体案例为市民解答上述问题。
□本报记者王宇 通讯员何雪韵
儿童玩手游
误入网络诈骗圈套
小陈是一名10岁的小学生,平常空闲时使用爷爷的手机,和同学们在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手机APP中玩游戏。不久前,小陈在“蛋仔派对”中频繁收到一个名叫“霜凌枫”玩家的好友申请。
添加好友成功后,“霜凌枫”表示自己可以帮助小陈免费获得游戏币。随后,“霜凌枫”引导小陈用爷爷的微信号加其为微信好友,并让小陈下载腾讯会议APP。“霜凌枫”通过腾讯会议向小陈发出会议码,让小陈加入会议聊天模式,监控小陈手机的屏幕。
此后,“霜凌枫”一步步指导小陈下载支付宝APP、云闪付APP,并让小陈将爷爷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储蓄卡、信用卡绑定支付宝、云闪付的免密支付。此外,“霜凌枫”还让小陈在支付宝中开通信用卡的亲情卡,绑定一个名为“张某惠”的使用人。随后,“霜凌枫”在微信中发来各种链接、二维码等信息,让小陈点击。随后,手机陆续收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发来的付款通知。不一会,通过手机支付的各个款项已有2000多元。
至此,小陈开始怀疑“霜凌枫”是个骗子,“霜凌枫”便安抚小陈,自称是“蛋仔派对”的官方工作人员,可以帮助小陈清除付款信息。“霜凌枫”指导小陈将手机中各银行的电话号码“拉黑”,使该手机不能收到银行发出的支付短信通知。同时,“霜凌枫”还告诉小陈,删除与其的各种对话信息,其作为官方工作人员,则可以帮小陈退回支付的款项,但是结果可想而知。家长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到派出所报警,等待警察的进一步处理情况。
遭遇上述类似情况后,市民应如何处理?避免儿童掉进网络诈骗陷阱,家长、学校和孩子平时该做好哪些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
保护个人身份信息
提升防诈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交友诱导充值游戏币、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是当前多发的电信诈骗形式,而学生群体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容易落入骗术陷阱,造成经济损失。市民在遭遇不法分子通过手机“共享屏幕”功能实施诈骗后,应立即关闭手机“屏幕共享”功能,解绑给陌生人的亲情卡,关闭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相关业务的免密支付功能,更改已经泄露的支付宝、微信、云闪付、银行卡登录、支付密码。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学校应加强对孩子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以提升其识诈防诈能力,同时告诫孩子未经监护人同意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成为网络好友、下载安装APP,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信息,不要和陌生人使用“屏幕共享”功能,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个人信息,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向家人或者拨打110咨询。家长要妥善保管好手机、身份证件、银行卡信息及银行卡密码、移动支付登录、支付密码等,防止小孩不经意泄露、误操作;不随意将手机交给小孩,谨慎进行人脸等生物特征身份信息验证,关注银行卡、支付账户余额和交易信息,必要时可在支付环节中增加生物特征验证方式以提高安全性。最后,市民在设置支付密码时避免使用出生日期、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容易被猜到的密码,并且不定期更改密码,降低密码泄露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