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产业。作为工业大市、经济强市,为加快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着力打造“4+2”体系,南安市树立“大抓工业、齐抓工业”的鲜明导向,按照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出了实施“六个融”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挺起南安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本报记者 黄耿煌 通讯员 陈鑫炜卓建番 苏德斌 林俊杰 黄瑜鹏 陈瑞萍
融“链”闭环
聚焦产业链缺失、薄弱、短板环节,南安大力实施“强链、建链、补链”工程。
石材陶瓷业重点向源头控制、装潢设计、创意运用、展示体验、大宗集采、终端销售、结算中心方向延展;水暖厨卫业重点发展智能卫浴、整体厨卫集成项目,创建中国智能厨卫特色小镇;机械装备业重点向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成套智能设备、整机生产方向迈进;日用轻工重点推动新材料、新工艺和功能性产品研发应用;电子信息业重点嫁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等资源,培育和发展太阳能、LED及移动对讲等产业。
同时,加快推进芯谷园区高质量发展,尽快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目前,芯谷南安分园区97个重大项目已启动84个,完成42个,入园企业实现产值超52亿元、纳税近2亿元,成功签约41家企业。
融“智”赋能
南安大力推进机器换工、智能制造、柔性制造、“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应用“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连续多年技改投资超百亿元。
目前,南安拥有20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2个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个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机器换工超18万人,年节约用工成本约140亿元,一大批企业实现了迭代升级、价值成长。
融“创”增值
南安一方面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加强工业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3个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1个)。
另一方面,政府搭台嫁接资源,通过政策杠杆吸引设计师人才集聚,支持设计成果应用。深圳装饰协会、同济设计圈、IFI(国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队联盟)、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上海大学等设计权威和高端院校都加入南安“朋友圈”
融“通”提效
南安依托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打通采购、供应、销售、服务等环节链条,推动全链路再造升级。
在打通源头端口上,鼓励企业依托产业基金,采取股份制形式抱团“走出去”抢夺原料资源。打通供应链条上,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推进供应链再造。打通服务环节上,出台政策支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延伸互联网服务,通过在线咨询诊断、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运用,提升产品竞争力。
融“圈”共创
南安积极搭建“六大”产业服务平台,打造产业活力生态圈。
园区支撑平台出台系列文件,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和产业链条配套、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构建园区产业生态圈。企业创新平台出台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实验室、科技孵化器、研发中心和参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补助力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石材建陶、水暖洁具质检中心,吸引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领先的检测行业机构。供应链金融平台由市属国企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公司,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展会平台自主举办水暖泵阀交易会、机械数控博览会、石博会、泛家居主题活动周等一系列专业展会,引领产业发展,拓展多元市场。聚才引才平台推行高层次人才购房补助、租房补贴、人才公寓、人才限价房等政策,打造人才“聚宝盆”。组织举办南安企业家专题研修班等活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融“服”护航
在加强产业服务上,南安重点升级政企互动模式,加大对企业、项目的跟踪和服务,加强政企互动交流,敢于为企业搭台、补台、站台。
精准供给政策,先后叠加出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89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等,2022年来累计兑现拨付7300多家(次)企业惠企资金超7亿元。培育成长型企业,建立成长型企业、龙头型企业培育库。此外,还在用地、融资、市场等方面疏解企业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