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为加强“自媒体”管理,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提出13条工作要求。此次《通知》的高频词汇是“平台”,最大的亮点是进一步压实“自媒体”管理中平台的主体责任,13条工作要求对平台提出了明确而清晰的管理细则。
过去几年时间,“自媒体”风起云涌、蓬勃发展,拓宽了受众的信息渠道,丰富了受众的信息内容,受到广大互联网用户的欢迎。“自媒体”已成为一种新型职业,极大促进了就业,也让很多年轻人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但也应该看到,因为发声门槛的降低、审核机制的阙如、内容生产能力的薄弱、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利益冲动的诱导、平台监管的空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自媒体”乱象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有的“自媒体”假冒新闻媒体或其他权威机构官方账号信息,发布虚假新闻,造谣、传谣,颠倒黑白、误导网民;有的“自媒体”集纳负面信息、翻炒旧闻旧事、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消费灾难事故,煽情民众情绪,制造社会分裂;还有的“自媒体”为夺人眼球,恶搞、审丑、猎奇,不断拉低社会审美水平和道德底线……
一切乱象,皆为利来。在“自媒体”行业,流量就是生意、流量就是利润,只有流量高了,“自媒体”的广告分成、内容分成、电商带货、打赏收入、知识付费、品牌合作等,也会水涨船高。
对“自媒体”的管理和整治,必须把好审核关和利益关,而毫无疑问,自媒体赖以生存的平台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在审核问题上,如果平台切实履职,“自媒体”上无底线、无节操、无下限的内容是不是就能有效避免?在利益问题上,如果平台祭出经济手段,限制“自媒体”经由违规行为获利,是不是就能倒逼“自媒体”形成自律?
可为何此前平台没这么做?除了平台没经验、没方法、没细则以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平台对“自媒体”的管理“玩虚的”,对各种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平台与“自媒体”本质上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自媒体”每创造一份流量,也是在给平台引流,“自媒体”每赚取一份收益,平台也能获得分成。当平台囿于一己私利,自然便对“自媒体”松懈管理,而平台也总能为自己“玩虚的”找到诸如“不好管理”等借口。
这一次网信办出台的13条要求,让平台没有任何“玩虚的”空间,平台也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脱。13条要求对平台如何管、怎么管,给出了针对性极强、实操性极强的细则。比如审核方面,就规范信息来源而言,“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准确标注信息来源,发布时在显著位置展示;在利益方面,限制违规“自媒体”牟利,比如对违规“自媒体”采取禁言措施的,同步暂停其营利权限,时长为禁言期限的2至3倍,对频繁蹭炒社会热点事件博取关注的,实行永久禁止新增粉丝,情节严重的,清空全量粉丝等惩罚。
此次《通知》,是夯实平台主体责任的有力举措,是“自媒体”监管专业化、常态化的关键一步。平台必须对照遵守13条措施,在“自媒体”的管理上动真格;各地网信部门也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对平台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管,让平台切实承担起责任。平台若还“玩虚的”,迎来的就将是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