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国是最后一个结束银本位币制度的国家。银币大量汇聚到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流通时代。因存世量少,旧银币逐渐成为收藏界新宠。□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热衷收藏国内外近代商贸银币
西班牙“本洋”“双地球双柱”、清代自铸银币、民国银币……走进惠安收藏爱好者陈永绸的收藏室,可见琳琅满目的银币尤其是中外近代商贸银币整齐地摆放在集册里,令人惊叹。
早期中国民间对外国商贸银币的简称为“银洋”或“番银”,收藏和研究外国近代商贸银币,有利于我们更全面了解外国商贸银币流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和中国近代银币的起源。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禁渐开,中国对外贸易日趋繁荣,从外国流入的银币种类也日渐增多,除“本洋”双柱外,还有墨西哥“鹰洋”、英国“站洋”、印度支那“坐洋”、印度“卢比”银元、日本“龙洋”、美属菲律宾“比索”银元、美国贸易银币及荷兰“马剑”大银币等数十种,其中“鹰洋”和“坐洋”流入中国的数量较多。
关于西班牙“本洋”,文献记载显示:大约在15世纪的时候,外国商贸银币流入我国;到了明代中期,西班牙在墨西哥制造“本洋”。早期形状为切刈银币,亦称“锄头舌银”,有8R、4R、2R、1R(里尔)的四种面值。
又如“双地球双柱”,在1728—1732年间,西班牙政府颁布法令,推行新的铸币技术,用螺旋机压制“双地球双柱”银元,为了防止人们通过切边的方式偷银,银币的齿边环铸西班牙国花;这种银币一面为盾形徽章图案,另一面为双柱双地球图案。面值重量8R(27.06克)、含银91.66%。
币外沿增加一道滚边工艺形似麦芒的百合花纹饰,所以又有“花边银”的名称;“本洋”背面图案有两条立柱,故俗称“双柱”。由于这种机制币形状圆形,之后也称银币为银圆(元),现许多国家、地区货币单位延伸使用圆(元),如美元。
陈永绸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旧银币进行梳理,把已有繁杂多样的研究串联起来。而这一视角,也能让我们从货币理论出发,进一步审视和反思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作用机制、中央银行的作用、其对物价和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与财政外贸等关系,这些都是银币流动货币史给我们提供的宝贵财富。
很多银元处于“压箱底”状态
据悉,清末,中国开始自铸银币,最早记载(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造币厂,自铸机制银币为广东省造七钱三分番版“光绪元宝”,之后各省纷纷以广东省造七钱二分版“光绪元宝”为样式,效仿自铸各省“光绪元宝”“宣统元宝”,民间俗称“大银”。其面值还有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等。到了民国时期,1912年(民国元年)开铸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孙中山半侧面像,亦称元年版,分上、下五星版),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后,元年版的开国纪念币(孙像)即停铸,因时间短暂,流通使用不多。陈永绸表示,从此,中国境内同时流通“袁大头”币和“孙小头”币、“船洋”币,其他中外银币逐渐退出,中国传统银币才逐步取代了外国商贸银币。
1935年推行法币政策后,废止用银,白银大量收归国有,故停铸银币。1949年,经济因金圆券纸钞过度滥发而彻底崩溃、恶性通货膨胀。南迁到广州的政府不得不通过法案,恢复银本位制度,重新流通银币。当时的政府通过多方渠道生产银币以供流通,除重新生产民国二十三年中央版“船洋”外,另有云南生产的滇版二十三年“船洋”,海口厂(原广州厂南迁)生产的海南版民国九年“袁大头”等。因国内产量仍不敷流通使用,政府又向美国和墨西哥分别订制一批民国二十三年中央版“船洋”和一批墨西哥直齿“鹰洋”(1898年)。
195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银元换人民币,不准银元流通。银元自此在国内退出流通领域,很多处于“压箱底”沉睡状态。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随着生活文化水平提高,近年来银元成了收藏投资追捧的热门品种。
香港早期铸币首次使用“圆”
陈永绸收藏的香港早期银币引人注目。
1863年,时任港督罗便臣决定香港自行铸币,以满足货币供应,发行的货币包括银元及铜质辅币,委托英国伦敦皇家铸币厂Royal Mint铸造了首批英皇头像钱币,香港的货币由此开端(此前香港流通的货币均是外来的)。
1866年5月,港府投款40万港元设立香港造币厂自行铸币,当年10月2日开始铸造五仙、壹毫、贰毫、半圆及壹圆银币,一文及一仙铜币。“圆”为基本货币单位,“毫、仙、文”均为辅助货币,正式形成“圆、毫、仙、文”四级十进制的货币单位。1866年铸造的“香港壹圆”是基本单位货币(本位币),是中国铸币史上首次使用“圆”的货币单位。
香港早期银币发行后,因不受华人欢迎,加之香港地小人稀,因此流通并不广。后来,由于造币厂经营亏蚀,只铸行了短短的3年时间,终于在1868年6月关闭,所铸货币在市场流通中也逐渐流失。1872年之后,港府委托英国铸币厂铸造银币及铜币。直至1913年港英政府禁止在本港使用外国银元及辅币,只容许政府铸造之钱币及在印度孟买铸造的英国贸易银元为法定货币,至此香港货币才被规范下来。
陈永绸介绍,香港造币厂于1866—1868年所铸造的钱币,由于铸造时间短、铸量少,留存至今的更是少见,具有收藏价值,特别是1866年、1867年的香港半圆最难得。
存世量少旧银币渐成新宠
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由中央政府铸造的银币:乾隆宝藏;我国最早的帝王像银币:四川卢比……这些旧银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都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时,它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拥有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拥有。后经过流通消耗,战争、灾害中的销毁等原因,存世量已经十分稀少,而有些币种更是难得一见。
在收藏界,更是把古代银币看作钱币中的钻石,收藏界的四大名币:“龙洋”“小头”“袁大头”“帆船”都是著名银币。由于旧银币存世量非常稀少,不可再生,所以显得十分珍贵;加上众多藏家纷纷追捧,便形成了旧银币升值趋势将持续增长的局面。
业内人士建议:
一是关注银币的典故,有典故的收藏价值高,升值空间就大。比如,广东省铸造的“光绪元宝”,一共有三个版别,很多人认为价格高是由于错版的原因,其实不是这样,是因为有典故:当时外国商人在和我国的贸易中,利用劣制银元谋取暴利,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银价暴涨,在广东试铸了第一版的银币,重七钱三分,重量比外国银币多了一分,刚刚投入到社会使用,就发生了非常可怕的一个现象,人们把它熔化或者收藏;广东银监局又改变了方式,改铸七钱二分银币,重量减轻一分,不久正要发行,却又遭到清政府的制止,原因是“光绪元宝”四个字,被一圈洋文围绕,很不吉利;广东银监局又将正面的英文移到了背面,将背面的中文移到了正面,最终推向市场。所以广东的“光绪元宝”银币,因为这个典故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这枚银币就被收藏在《中国旧银币》珍藏册当中。
二是收藏中国旧银币要有相关司法公证书。比如《中国旧银币》珍藏册里的所有银币都由北京文物局全程保真鉴定,并由北京东城区公证处出具了相关司法公证书。
三是《中国旧银币》珍藏册存世量少,不可再生,本身由贵金属打造,又是地地道道的老古董,货真价实的文物,升值空间将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