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看书看到精彩处,总喜欢读出声来。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轻轻地吟哦。比如,我看到李煜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会抑扬顿挫地读起来。那是一种吟唱,有曲调,有韵律,尽可能把词句中的意境再现出来。每一个字,轻轻地从唇边飞出去,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婉转地流淌,仿佛整个人穿越了时空,与作者心有灵犀,生发共鸣。读的同时,我还会踱到窗子前,看看窗外是不是有新月如钩,是不是有梧桐深院。然后,我静静地沉浸在这种情绪中,体味每一句话的冷暖,每一个字的深浅。
这种做法多少有些自恋。我记得小时候老师告诉我,我的声音不是那种甜美轻柔的,是稍稍带了点磁性的,只要用心感受文字里的情感,读出来的声音就会有感染力。为此我很得意,所以更喜欢用自己的声音来演绎文字中的喜怒哀乐。
我喜欢读出声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慢慢咀嚼,慢慢欣赏,就是人们所说的慢阅读。阅读就像旅行,沿途总会偶遇绝美的风景。遇到了美景,怎可以走马观花匆匆掠过?总要停下来,闻闻花香,听听鸟语,抬头与清风流云说说话,沉醉其中,怡然自得。慢阅读,慢在一个欣赏,慢在一个玩味。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马在《慢阅读》中说:“慢阅读能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的确是这样,我大声读出书中的文字,就觉得自己在与作者对话。读者与作者之间,好像是高山与流水的唱和。
后来,我在读书时,从轻轻地吟哦,发展到大声读出来。有时候,我会把自己的声音放到最大,让自己的感情达到最饱满的状态,酣畅淋漓地大声读着。我还在电脑上下载了一个音频软件,我把自己读出的文字录下来,还饶有兴致地配上音乐,配上画面。我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或者就是一个随意的文字片段,只要我觉得精彩,我就把它读出来,录下来。我的声音时而和缓宁静,时而汹涌澎湃,我陶醉在其中。我读得忘乎所以,好像喝醉了一般,完全在阅读中醉倒了。
有一次,我借午间休息的空隙,看周涛的一篇散文,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就像有的人高兴了放声歌唱一样。对面的同事被吓了一跳,抬起头来,疑惑地看着我。后来,有个同事说,文章写得真好,一会儿也给我看看。我想,这就是读出声的效果吧。大声读出来,就是在向众人广而告之:读书是一种最美的享受。文字之美,在读的过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公共场合还是应该注意影响,好在那次“失控”的朗读,同事们不以为意,一笑了之。
林语堂认为,“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我想,如果读到精彩处,再大声读出来,更是读书之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