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问题,有时需要不一样的解决方法。时空条件、环境因素特别是打交道的对象不同,“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往往难以奏效,只有以变应变,调整方式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问题的解决和事物的转化。
明代著名谋臣刘伯温隐居青田山时,乡邻闻知他过人的才智,有什么疑难问题便时常向他讨教。有次一位姓孟的肉贩向他诉苦:有地痞恶霸屡屡骚扰,来了就得给肉给钱,否则肉摊生意就被搅黄了。刘伯温问清情况后,告诉他不能忍气吞声,不妨准备快刀,下回地痞再来捣乱,就亮刀对抗。只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谅他们也不敢再来捣乱。孟姓肉贩果真回去准备了两把长刀,磨得雪亮。地痞又来勒索时,他拿出长刀冲上前去,喊道:“老子跟你们拼了!”那几个混混见势不妙,落荒而逃。以后再不敢到肉摊寻衅了。
另有一位王姓菜贩也来向刘伯温求助,说有地痞常来为难他,索要保护费。刘伯温详细了解后告诉他,万事和为贵,不如请这些人吃餐饭,届时把王家亲戚多叫一些来作陪。王姓菜贩依言请这些滋事者吃饭,并邀来族中有身份的一帮宗亲帮忙敬酒,恳请“多多关照”。那伙人见王姓宗族人多势众,自己讨不到什么便宜,也就顺坡下驴,此后不再来捣乱了。
同样是被敲诈,刘伯温给两位商贩出的招数全然不同。他的随侍童子很纳闷,便好奇地向老师请教。刘伯温从容揭开了谜底。他说,孟姓在这里属小姓,势单力薄,再怎么讨好对方,都难逃被欺负的困境,不如放手一搏。小流氓本只是虚张声势,拣软杮子捏,商贩如果发狠还击,拔刀相向。对方欺软怕硬,就会知难而退,这就是邪不胜正。而王姓是大族,把族人叫出来为自己站台撑腰,无形中是在向对方施压,自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伯温善于根据情势的不同,使出不同的招数,并一一见效,其核心是“识人”,对不同的背景、实力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与此相类似的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其核心同样是“识人”。
有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向老师请教,听到正确的道理是不是就得立马去做?孔子说,你还有父亲和长兄在,应该先征求下他们的意见,岂可率性而为?而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冉有也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知道是正确的事,当然要立马去做。学生公西华刚好见到这两个场面,很纳闷为什么老师对同样的问题回答完全不一样。孔子解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所以需要让他缓缓,与父兄商量下,想周全了再去做较妥。而冉有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为所当为。正是基于对学生性格特点的充分了解,孔子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点拨指导。
同样的,在推荐学生任职时,孔子也依据各人的特长予以引导。他认为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
知人善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因人施策,前提都是要能“识人”。要当好参谋,需要审时度势,既要能想出好的计策,也要准确判断执行者的特点,给合适的人分派合适的任务,才能确保良策产生最佳效应;要当好老师,需要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理解能力予以分析,才能各有侧重地予以启迪教导;要当好领导,需要对下属的特长与潜能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安排适宜的岗位,让每个人发挥所长,并注意人员的合理配搭,取长补短,使团队的合力最大化。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成为“明”“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