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制作方便、营养美味的预制菜,正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
预制菜走红,有多方面的原因。从需求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花钱买服务。经简单操作后便可上桌的预制菜,不仅降低了烹饪的门槛,拓展了菜品的选择空间,也能让平时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轻松享受做饭的乐趣。在一些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居家办公人士不得不在家开火、亲自下厨,预制菜可以有效解决“不会做、不好吃、没时间”的厨房难题,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捕捉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日常需求,不少企业、商家纷纷踏入这片市场蓝海。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如今冷链物流业的网络规模更大、运输质量更高,保鲜、杀菌等技术也更加成熟。品种繁多的预制菜品,可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而面对行业自身降本增效、保持口味一致性的现实挑战,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开始自建中央厨房,或向第三方采购预制半成品,以确保供应链品质的稳定性。可以说,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客观需要,共同推动着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预制菜为生活饮食提供了便利,确保其消费体验始终“在线”,关键在于守好食品安全的底线。近年来,个别预制菜品牌出现了货不对版、食材不鲜、标示不明等情况,遭到消费者投诉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埋下隐患。在直播间展示时整头整尾的预制大黄鱼,买到手后却发现并不是全鱼;花椒鸡拆包后有一股刺鼻的工业味、经鉴定食材已变质……预制菜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值得整个行业警醒。管得到位,才能吃得放心。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明确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公开通报、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监管。生产企业也应自觉落实主体责任,确保食材新鲜、安全,在品牌打造、稳定品质上多下功夫,促进行业内部良性竞争。
预制菜生产一头连着餐桌,一头连着田间地头。预制菜市场规模的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的广阔前景。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事实上也推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预制菜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加工产业链、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等方式,逐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优质创新产品。在将农产品转化为预制菜品的过程中,创造更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相关企业一起发展,进而培育壮大全产业链,这是预制菜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预制菜消费需求的增加,未来预制菜发展将拥有区域属性,形成以地域特色为主的细分品类。目前,广东、山东等省份的地方政府明确表示,将大力支持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在提供包容、友好发展环境的同时,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严防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风险,相信预制菜产业未来一定能行稳致远,为广大消费者生产出更多优质、美味的健康产品。(转载自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