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怎么吃才算得上营养均衡有益健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最近,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新版的中国人“吃饭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它究竟有哪些重要变化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陈大贤
“吃饭指南”有变化
21日上午,丰泽区2022年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友德酒店举行。怎样吃才更健康?如何具体执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活动现场邀请到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主任李红卫教授进行了详细解读。
李红卫教授介绍,指南遴选8条2岁以上健康人群合理膳食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了膳食模式、饮食卫生、三餐规律、饮水和食品选购、烹饪的实践能力。包括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指南还提出了具体的量化建议:每天的膳食应该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需要注意的是,指南将每天应摄入的谷类食物减少到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专家表示,强调多吃全谷物是因为目前我国居民在饮食中吃的精制谷物占比过多。精制谷物吃得过多会带来许多健康风险,比如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等。
除了谷类食物摄入量有调整,食盐、鸡蛋等食物的摄入量也有了新变化。盐的变化比较显著,从6克调到了5克,与世卫组织的标准保持了一致。
李红卫教授认为,不同区域的食物资源和膳食模式具有一定差异,要因地制宜地选取当地、当季食物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食物在自然成熟期最大限度保留营养,新鲜且口味更好,而且有利于节约动能和保护环境。
东南沿海膳食模式成示范
指南首次提出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记者了解到,泉州人的餐桌成为健康膳食典型代表。
中国营养学会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膳食模式和居民健康状况,发现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居民,高血压及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较低、预期寿命较高。当地居民的饮食模式能够有效避免营养元素的缺乏和肥胖的发生,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生率。
市疾控中心食品与营养科胡秀清介绍,研究发现,东南沿海一带膳食模式,具有蔬菜水果丰富,常吃鱼虾等水产品、大豆制品和奶类,烹调清淡少盐等优点,比较有利于身体健康,可以降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专家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不健康的膳食模式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行为,吃得科学、合理还能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助力健康与长寿。为了让国人吃得更营养、更健康,本次指南首次提出以东南沿海一带膳食模式为代表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希望发挥健康示范作用。
健康素养从孩子抓起
据介绍,泉州市卫健部门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营养健康需求,积极推进健康泉州合理膳食行动。
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营养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进农村活动,通过播放营养健康知识宣传片、开展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宣传品、开展问题咨询解答,免费开展健康监测,向广大群众宣传食品营养标签、合理膳食、“吃动平衡”等知识,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膳食模式。
专家表示,学生或青少年正处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的关键期。因此,科学营养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一方面享受美食,一方面能在美食里收获营养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