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一则“清华博士生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的消息一经公开,立即登上微博热搜榜,并引发极大争论。然而,结果却大出人们的意料。岳麓区人社局与公安分局24日公布了调查结果:报考的张某并非清华女博士,只是二本学院本科毕业,一直梦想考入清华大学读硕士、博士。两部门还在通报中称,张某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并在多地求职时谎报学历,均以“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填报学历学位。今年5月,张某在网上报名参加岳麓区警务协助人员招聘时,再次以“清华大学博士”填报。
因为一个人的谎报,清华大学、岳麓区纷纷“躺枪”成为众矢之的,饱受争议,而公众也被不断反转的新闻搞得晕头转向。一纸公告虽然还原了真相,也让该事件暂告一个段落,但此事的发酵过程显然更值得我们反思:一件原本看起来就很不合情理的事情,缘何能引发轩然大波。
纵观当下,只要是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应聘基层岗位,这类新闻不管真假,往往都能引发高度关注,究其原因,就在于新闻击中了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某种焦虑。就在不久前,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公示了公务员拟录用名单,其中一名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拟录用为某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这一新闻立马引发热议,众说纷纭中却有一个人们都共同关心的问题:学历贬值了吗?社会真的内卷到这种程度了吗?
与其说,这反映了社会的内卷,不如说,是公众的焦虑心理被过度放大。特别是在“清华博士报考协警”事件中,消息刚一出来,大部分人都是一副“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表情,不去追问事实真相,而只是争先恐后地评论。其观点,要么是就业困难,要么是社会内卷严重,还有人引用一句十分夸张,却能精准击中人们焦虑神经的网络流行语:“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各种议论可谓“精彩纷呈”,也十分解气,可是,在这一过程中,讨论越来越脱离真相,焦虑也被无限地放大。
其实,就算是一个清华博士立志要当一名协警,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它只是个人选择而已,人各有志。公众无需将这样的个例放大,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追问事实真相,就开始情绪化地发表观点,乃至为之争论不休。这样做,除了宣泄情绪与增加自身的焦虑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对社会而言,类似事件不断发生,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浪费公共资源,还会形成不良社会情绪,极大地误导公众,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更进一步来说,我们正身处这样的网络时代,越是极端、越是有悖常理的事物,越是容易被聚焦、被看见,从而形成一种认知的误差,甚至错把个案当成现象。要避免被误导、避免被兜售焦虑,毫无疑问,就得不断从“清华博士报考协警”这样的事件当中汲取教训,认识到追问真相远比表达情绪更重要,让一切关于新闻事件的理性讨论,都建立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之上。
一言以蔽之,别被极端个例迷住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