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将台地铁站口,停满了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车筐里、车身处,被贴满了各种小广告:24小时美女服务、公积金提取、租房、代开发票、私密会所、京牌指标……调查发现,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小广告“牛皮癣”的新“宿主”。这些小广告不仅多为非法内容,有的二维码还刻意张贴在骑乘扫描二维码处混淆视听。(5月25日《法治日报》)
随意张贴的小广告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由于共享单车具有流动性,因而,共享单车上的“牛皮癣”也就成了流动的“牛皮癣”。比之固定张贴在墙面、灯杆等处的小广告,共享单车“牛皮癣”的流动范围更广,受众更多,负面传播的影响力更强,治理的难度也更大。
共享单车“牛皮癣”的内容包罗万象,不少大打低俗牌,有些还暗示、诱导人们违法违规办理相关事项,走旁门左道的“捷径”。这些小广告违背公序良俗和社会良好风尚,涉嫌触碰法律底线。实际上,一些共享单车“牛皮癣”暗含着套路贷、消费欺诈等陷阱,给受众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隐患和风险。即便有些小广告的内容合法,但随意张贴在共享单车上,也严重破坏了市容市貌。
治理共享单车“牛皮癣”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对于共享单车“牛皮癣”,民众已经不堪其扰,一些人甚至义务自行清理。对此,有关监管部门、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积极回应。
共享单车“牛皮癣”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问题,涉及多个治理责任主体,显然,对应的治理也需要各方“责任共担”,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城管、市场监管、交通、公安、电信管理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治理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共享单车“牛皮癣”进行全面排查,依据各自的监管职责对相关问题进行甄别、认领、定性、处置,并及时移交线索,共享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癣”索骥,顺藤摸瓜,启动追责程序,打掉共享单车“牛皮癣”背后的灰黑产业链条。
监管部门要以约谈、责令整改等方式督促相关企业守住法律底线,规范广告的投放行为。共享单车企业也应承担好主体责任,完善对小广告的治理制度,及时清理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消费者同样应该积极参与对共享单车“牛皮癣”的治理,最基本的参与方式是保持理性,避而远之,不看、不扫小广告,并向有关部门积极举报,为监管部门提供治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