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清源·五味斋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6月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温暖守望
□廖槐青

有些记忆,是独属于某些时光的烙印。在每个亲历者的生命里,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就像2022年春天的这场疫情,一部全城参演的纪录片。没有剧本,无法彩排,只聚焦“必胜”的主题,我们本色演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我的故事,从3月14日凌晨那个电话开始。我相信市直第一批下沉的工作队员很多都是在睡梦中被叫醒的,顾不上思索,来不及准备,匆匆奔赴。我们老干部局也是全市首批成建制下沉封控区社区的单位,30名同事早晨7点就集结待命。后来,好些同事告诉我,他们根本无法预知这场奔赴的风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但他是党员,他得上。

疫情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蔓延,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作为办公室仅存的“绿码”持有人,我服从安排留守后方保障运转。每天,小到查找一个文号拟写一份材料,大到抽派人员沟通相关部门,还要一日不落地做好战疫宣传报道,事无巨细,紧张繁杂。这些工作平日里多人协作,有条不紊,在“应隔尽隔”“应出尽出”的疫情环境下,难度成倍放大,晚上下班经常要继续忙碌到深夜。有一天夜里,我站在办公楼广场前抬头看各个单位依然亮着的灯,突然明白,不论前线还是后方,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助力抗疫。各司其职的坚守,也是一种从容。

这样的忙碌持续了一段时间,剧情又发生改变。我所住的楼栋,突然发现了确诊病例。我看着那位邻居登上了负压车,看着楼下拉起了警戒线,仿佛一切都那么不真实。当天下午,楼栋就被封控管理,整栋楼的邻居陷入恐慌。看着微信群里一浪高过一浪的激烈讨论,我才明白身处其中,感受是多么不一样。片区疫情多点暴发,社区和物业人手严重不足,核酸、消杀、垃圾处理、物资转运等关键问题一时之间也得不到明确答复,邻居们难免会有一些怨言。

我清醒地意识到,在外力未达的情况下,只有自力更生守望相助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我一边做好微信群中邻居们的情绪安抚和舆论引导,一边通过个人渠道积极反映小区现状寻求解决方案。同时,针对楼栋住户每天自行下楼拿取物资容易交叉感染的情况,主动帮邻居把大堂的物资递送至每层电梯口,既是减少人员流动,也是希望能够起到带头影响作用。爱,真的是一场双向奔赴。志愿者的力量迅速在楼栋内传递,物资转运问题迎刃而解。

好在市直和社区下沉力量很快配备到位,封控楼栋的管控措施逐步落实,邻居们的状态也渐趋平稳。微信群开始变成询团购、晒美食、谈育儿、聊健身,大家一起畅想解封,每天的故事都新鲜欢乐。居家办公的我,除了照常关注一线同事们的艰辛战疫,做好宣传报道,力所能及地募捐一些物资,每天就低碳生活,定量下厨,餐餐光盘,为疫情“减负”。面对微信群中各式各样的求助,我也尽量提供帮助,将多余的蔬菜、水果、粮油,甚至是锅免费提供给邻居。疫情结束后,有一天下班回家,突然发现门口放着一箱牛奶,是我曾经资助过物资的邻居送来的。直至今天我们都没有照过面,但温暖不言而喻。封控固然不便,却也让邻里路更短,邻里情更浓。

楼栋解封的当天,我第一时间报名小区志愿服务,带着儿子一起加入队伍。年幼如他,也在一次次笨拙地打包、一层层楼地分发抗原检测试剂中,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快乐和成就。我也希望,“全小区最小的志愿者”,是播撒在他心田的小小种子,在一年一年的岁月洗礼中,能开出更美的奉献之花。

剧场终会谢幕。镜头回放,是指挥部彻夜的长明灯火,是跨山越海的火线驰援,是志愿力量的无声涌动,是同心战疫的温暖守望。多幸运,日子能一如从前。就让这一帧帧别样的回忆,流淌成泉州古城春天的歌谣,传唱在风里,在海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都市·民生
   04版:都市·社区
   05版:都市·深读
   06版:专 版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经济·金融
   11版:热线新闻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泉州“狮”话
   14版:清源·五味斋
   15版:文体
   16版:看天下
倒退着干的活儿
每日佳句
照亮前方的道路
一扇晴窗有远意
温暖守望
任 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