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近日深度报道了泉州养老护理行业存在的诸多困境,引发广泛热议。养老护理行业该如何留住年轻人,值得我们更多思考。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已经突破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我国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很多年轻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有可能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忙。而年轻人同样会老去,在少子化的背景下,当我们老了,对护理人员的依赖只会更深。作为支撑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力量,养老护理行业非常关键。
可现实却是,养老护理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护理人员缺口很大。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5.7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13.5万张,仅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4计算,至少需要养老护理员200余万名。然而,我国目前养老护理员仅有32.2万名,缺口达到近170万。
不仅缺人,更缺乏有较高学历、有更多理论知识的年轻人。老年人护理老年人的情形普遍存在。本报的新闻中也有提及,泉州一家规模较大的养老护理机构,年龄集中在40—50岁,很多都是下岗、务农、外地退休的人员;洛江一家养老机构中,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仅有4名,很多护理员连最基本的文字记录都做不到。而一些养老护理机构哪怕招录了年轻人,但人才流失比例很高。有部门统计过,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第一年流失率为30%,第二年50%,第三年达到70%甚至更高。
养老护理行业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归根结底,整个社会对养老护理行业存在很严重的偏见,认为这个职业就是给老人“端屎端尿”,是“伺候”老年人的“低等”工作,做这个工作是被人嘲讽和看不起的。因此,不仅仅是年轻人对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年轻人若从事这一职业也很难从家人朋友那里得到情感支持。所以,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年轻人非常稀缺,哪怕是本专业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也拒绝这个行业。
要留住年轻人,仅仅靠情怀与口号是不够的,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职业地位,改变社会对这个职业的偏见。怎么提高?看似简单粗暴但又行之有效的首要办法是,提高养老护理行业的待遇,把钱给到位、把福利给到位。在本报报道中,养老护理机构的月薪普遍在4000—4500元之间,这样的薪水与职业付出不相对等,也只会加剧社会对这个职业的偏见。
试想一下,如果养老护理行业高收入、高福利,职业的吸引力自然就会慢慢提升,外界偏见亦会慢慢消除。护理人员的薪水,养老机构负责一部分,政府、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支持一部分;对于养老护理人员,在居住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与职业技能等级和服务内容、时间、难易等挂钩机制,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对于从事该行业,以及服务一定年限的年轻人,给予更大额度(数万元级别的)的奖金,等等。
除了提高福利待遇外,还必须提高养老护理行业的技术含量,跳脱出“养老护理=端屎端尿”的单一认知。比如借助红外感应、紧急呼叫、远程监测、智能穿戴等设备设施,实时监测数据、守护老人平安,同时将更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交由机器来实施,提高护理员的工作效率。养老护理不仅是简单的生活照料和看护,还涉及医疗治疗、健康护理、心理慰藉等专业知识,要让年轻人在这些层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总之,老人的养老质量,与养老护理机构的专业与服务水平息息相关;留得住人才能满足需求,留得住人才方能提高质量。养老是责任,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也终将经历的过程,临时抱佛脚注定来不及,早些行动,我们才能老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