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技改步伐,打造经济发展“强引擎”。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稳增长马力十足。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市工业投资增速达36.1%,位居全省首位,其中,技改投资增速达42.5%,位居全省第二位。
在工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技术改造仍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在我市相关政策的引领拉动之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已成为当下企业技改的重要方向。 □本报记者黄文珍 通讯员谢坤霖 文/图
注入数字技改“基因”
降本增效“如虎添翼”
以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发力点,新型工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的“SincetechPDA经编生产管理APP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正是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的典型应用。该解决方案主功能模块涉及经编生产计划管理、经编生产作业管理、经编物料配送管理、经编生产监控、经编仓储与物流管理。
“比如,在仓储场景应用上,通过使用该工业APP,有效简化了仓储管理流程,可快速完成货品盘点、入库采集、出库采集、商品查询、数据导入等。通过工业APP的应用效率高且数据不易出错,避免手工操作误差,降低企业仓管人力资源成本,加快仓储周转速度。”在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企业必须打通数据孤岛,让数据间相互利用,让数据通过算法快速识别现有生产产能、行业现状,快速提供决策。“通过解决方案的应用,实现工厂全连接,生产过程实时优化,持续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及价值,加速商业模式创新。”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我市中小微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以数字化推动企业技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些中小微企业选择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渐进式注入企业数字技改“基因”,实现降本增效,创新业务模式。这些年来,福建省德化明英华陶瓷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应用上渐入佳境。给该企业综合管理部经理卢巧玲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应用信息化系统之前,都是靠人工记录。一张纸、一支笔,要记录的内容又多又杂,很容易产生混乱。“信息化应用的好处在于实现了无纸化,每个数据实时传输到后台,避免了记录的杂乱,提升了准确度,也为数据及时分析提供了便利。”
卢巧玲透露,在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生产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之后,对生产环节跟踪更细化,工人产品完成量、产品包材到哪里了、订单完成情况如何等等相关生产信息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又比如,以前每月结算工资的那几天,也是车间主任‘疯狂’加班的日子。陶瓷工艺品型号多,每个产品的工价也不同,工资核算费时又费力。引进信息化系统之后,由于生产过程数据实时录入,到了月底只需在手机、电脑上点一点,工资单就生成了。”
挖掘节能降耗潜力 提升制造业“含绿量”
响应“双碳”战略,近年来,我市一些企业不断挖掘节能降耗潜力,以绿色技改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福建固美金属股份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铝型材、不锈钢、高端门窗、太阳能支架为一体的企业。“企业是用能大户,在能耗类别上,40%左右为天然气,60%左右为电能。”该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节能降耗既顺应了绿色制造的大势所趋,也给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成本节约。
与同行沟通对比设备能耗差距;参加行业会议,了解设备升级信息;走出去观展,与市场上的最新设备零距离“接触”……这些成为该企业及时更新节能降耗等相关信息,为后期升级与改造碰撞灵感的主要做法。“比如长棒炉,原来燃烧系统技术比较落后,加热一吨铝棒需要60多立方米的天然气。通过系统重新设计、升级后,只需30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再比如,通过对时效炉燃烧系统配件的更换,重新设计系统,相比之前设备能节约25%的天然气用量。
纺织印染是高能耗行业,随着国家推动绿色制造,倡导循环经济,设备的节能、降耗、减排、循环等已成为福建佶龙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研发的方向。“用水、用电、用气等是印染纺织能耗的主要来源。我们在与客户探讨、沟通中发现,工厂主要通过仪表来统计这些数据,既滞后又不精确,且不能具体统计到每一台设备,出现能耗异常无法快速、准确排查。”该企业总经理柯清松告诉记者,于是公司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开发设备云管家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联接打通每台设备的信息壁垒,以实时数据分析挖掘生产制造过程中节能降耗空间,及时调整生产工艺,提升生产制造效率。
针对客户的痛点、难点,产品研发创新循序渐进、节能降耗成效节节攀升。“能源的充分利用、减少排放是设备创新的重要方向。比如印花环节,要烘干、加热,就会产生异味、烟气排放也会污染环境。”柯清松告诉记者,通过加装烟气净化装置,实现了设备内烟气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能耗成本,热能耗排放降低了10%-12%,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实施四大重点工程 企业技改投资节节攀升
去年9月,我市启动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围绕绿色化发展、智能化改造、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应用四大重点工程,我市企业在技改投资上节节攀升。今年3月中旬疫情突如其来,尽管部分项目土建工程按下“暂停键”,但实施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制造及软件投入等技改投资依然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今年1—4月,全市11个县(市、区)技改投资累计实现正增长。
“泉州市工业投资项目管理系统”在我市率先建设。“该系统用于全面摸底全市工业投资项目储备情况。”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该系统对所有备案项目推送给各县(市、区)甄别,全面征集在建项目,并依托项目实施分级管理。
在实施我市“项目攻坚2022”活动中,市工信局深入项目实施一线,建立“项目建设一月一通报、一月一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建清单、明责任、定进度、销号处理的闭环管理工作制度。
数据显示,1-4月,全市已征集2022年工业项目1152项,2022年拟实施的节能技改42个、绿色经济项目108项。我市有11个项目入选2022年省级第一批工业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名单,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有74条数字化生产线项目纳入重点技改项目库;新增上云企业超300家;已完成5个智能工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