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时政·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6月14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以文惠民 改变泉州

(上接第一版) 让历史“告诉”未来,需要扎实的考古发掘、历史研究工作“打地基”——

为了加强考古能力建设,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国家文物考古发掘团队资质,目前这一资质为全省地级市唯一。

以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泉州已初步编制形成2021年—2035年泉州世界文化遗产考古研究计划,确定了研究依据、目标、对象,分析了研究现状,并指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保障体系。

围绕泉州古城、制度保障、多元社群、生产基地、运输网络和水下考古等重点领域,将加强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专业院校、机构合作,继续推进市舶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接下来,安平桥保护修缮、顺济桥遗址抢险保护工作等方案正在加紧推动中。

让文物“鲜活”起来,需要不断提升文物展陈水平。

通过改造升级建设,“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遗总展示馆以及13个世遗点现场展示馆,中国舟船世界展示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展馆等,与全市各大博物馆共同成为市民游客文化“打卡”热门地点。其中的世遗总展示馆,从全国157个展览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在此基础上,我市正在加快推进完成苦寨坑遗址、德化窑址、南外宗正司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推动考古遗址公园有实质性进展。

古城核心 在保护传承中共建共享

世遗泉州,古城是核心。22处遗产点中,鲤城区集中了8处世界遗产点,泉州古城整体纳入缓冲区管理。古城还集中着近300条古街巷和669幢传统历史建筑。泉州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为契机,抓好重中之重,结合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以“绣花”功夫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古城蝶变复兴。

原真性保护,让古城既有诗意又充满“烟火气”。不久前,象峰巷拆除了存在几十年的电线杆和密集的电线网,在巷口望向东塔的视野一览无遗。花巷修缮提升后,浓郁的闽南背街小巷风情吸引了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每到节假日人流涌动。秉承“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泉州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做到“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2018年至今,相继启动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中山中路综合提升工程、中山中路周边29条街巷综合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周边45条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立足于“微更新”“微改造”模式下的活态保护和综合提升,着力解决内涝、管线老化、供电等老城居住问题,并恢复原有历史风貌,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泉州古城街巷保护提升项目示范全国。

功能性提升,在古城畅享美好品质生活。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西街、中山路等核心街区实行交通管制,市民游客畅游却依旧便捷便利——主干道有公交“小蓝”、背街小巷里有社区巴士“小白”、管制路段有自行车“小黄”,“微循环”交通模式实现各种交通工具无缝接驳,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周到考虑甚至延伸到了公厕——今年年初,金鱼巷老旧公共厕所改造后成为既有美观性又有实用性的“网红公厕”,古色古香的艺术设计外观展示传统建筑之美,精心优化的内部功能更具人性化,被群众称为街巷里的“最美公厕”。

活态性传承,让文化遗产和非遗保护发展相得益彰。除了44项国家级文保单位,泉州还有5项世界级“非遗”项目、3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集中在古城。让文化瑰宝“活”在市民和游客身边,泉州科学统筹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水乳交融式展示。端午节假期,全民共享非遗文化的盛宴——在古城街巷,“嗦啰嗹”巡游活动盛大举行,市民游客互动体验火鼎公婆、拍胸舞、悬艾草等优秀传统文化。节假日之外,海丝泉州古城徒步游、南音常态化公益演出、“威远楼之夏”戏剧节、“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等活动贯穿全年,让“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共享”成为社会共识、鲜活场景。活化利用非居民古建筑,台魁巷7—1常态化举办“泉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旧馆驿清源驿成为古琴研学场所等,古建筑以全新姿态“苏醒”,让更多人领略泉州文化古今融合之美。

文旅融合 促“流量”变为“留量”

坚持保护第一,注重合理开发。秉持这样的理念,泉州践行文旅深度融合,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让文化遗产发挥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前,泉州古城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和西街东段,分别入列省级旅游度假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申遗成功,为泉州文旅发展带来“叠加效应”。

城市IP赋能,“世遗泉州”破圈出道。用好世界遗产IP,泉州策划系列配套活动项目,系统开展世遗城市营销,持续唱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城市文旅品牌——近日,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携程集团联合打造的泉州星球号“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正式上线,游客不仅可以线上浏览优质内容、观看视频直播,更可以直接找景点、定住宿,完成从种草到下单一站式体验;“非遗进景区”,培育15个以上特色民俗、非遗项目常态进驻A级景区演出;博物馆、非遗进古城,利用已有公益空间植入博物馆展览及非遗展示体验,全方位传承、展示、交流;培育“知行泉州”研学旅游品牌,推广一批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探索成立文创旅游商品推广联盟。此外,按照“一季度一节庆,一节庆一主题”的思路,春季以元宵灯会等传统习俗、夏季以滨海资源、秋季以山地资源、冬季以“海艺节”等文艺展演为主题,以各地轮流申办的方式,叠加各类论坛、主题对话、创意大赛、文旅市集等活动,推动全域有效联动、全年无缝对接、全要素资源配套,创新打造“四季泉州”文旅节庆营销。

“古早味”与“新业态”兼得,游客从“路过”变为“留下”。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在遗产点保护修缮和世界遗产主题系列展示馆建设等基础上,去年,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在中山路,打造多处集交流、创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展示馆,游客在古城就可一站式体验和购买文化产品。海丝金凤、润饼皮等一批老字号、老工艺、老手艺纷纷开设多家分店,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加快融合。文创、民宿、咖啡等新业态也不断入驻古城,数据显示,目前6.41平方公里泉州古城范围内经营咖啡产品的门店数量近200家,14家古城民宿正式挂牌,通过核验标准后统一监管营业,规范住宿载体、增强旅游体验。游客在这里既能感受传统文化,也能深刻理解泉州文化的多元包容。

优质环境吸引,文旅项目纷至沓来。去年,全市签约文旅项目41个,总投资382.57亿元,其中35个文旅项目纳入全省文化旅游重点推进项目,进一步增强文旅发展后劲。今年,通过文旅经济产业发展小组平台,已有豪尔赛等知名公司主动接洽项目,力争全年策划生成20个以上优质文旅项目、至少签约落地1个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同时,对文化、文旅、文创的更加重视,也正推动变化发生在更为深广的领域——在德化,陶瓷“冰墩墩”“雪容融”与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南安,以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为契机,国际郑成功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举行;在街头巷尾,木偶头、金苍绣等作品走出博物馆、展示柜,为市民游客所喜爱。

从保护到管理到开发,从文化圈到产业圈到生活圈,这一年,世遗改变泉州。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都市·社区
   05版:都市·民生
   06版:都市·法治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地方新闻
   11版:旅 游
   12版:综 合
   13版:综 合
   14版:清源·新悦读
   15版:文 体
   16版:看天下
以文惠民 改变泉州
央媒关注
我市铁观音茶文化
加强交流指导
推进发放工作
物业服务“先尝后买”
居民满意再交费
“福狮”祝福洒满古城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简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