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高考战鼓方歇,商战大戏启幕。当下,后高考经济如火如荼,考生们有着放松身心的需求,家长们也会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比如买一些电子产品、安排一场毕业旅行,抑或掌握一定技能,去报名考驾照、学编程、练街舞等,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火爆的背后,一些学生家长不理性消费,一些商家的过度炒作,还有一些违法者设置种种消费陷阱,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本期嘉宾:戴先任 王丽美 刘天放 张西流
折射教育问题
□戴先任(职业撰稿人)
“后高考经济”并非全是商家炒作,而确实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考生们在寒窗苦读十几载后,经过了紧张的高考,有着放松心情、毕业狂欢的需求,家长们也希望孩子们好好休息,也会尽量满足孩子们的正当需求。
而“后高考经济”的强势存在,也反证了不少家长平时把孩子管得太严,把学习看得太重,甚至把孩子当成了学习机器,孩子平时没有多少“自由时间”,只有等到高考过后,才“法外开恩”,还孩子们自由。对此,家长更应该在平时就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要能重视素质教育,也要加强安全教育,不能一度对孩子管控过严,一朝又对孩子失之于松,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要能宽严相济、松弛有度。所以,不仅需要家长及毕业生能保持消费理性,更需要让教育回归理性。
站在反常火爆的“后高考经济”背后的是教育问题与仍有待规范的消费市场。当“后高考经济”不再过火,不再反常“高涨”,能够回归理性,回归常态,那时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消费市场也才会更让人放心。
人生新考题
□王丽美(职员)
有的家庭省吃俭用只为孩子高考后“血拼”;有的毕业旅行相互攀比、炫耀;有的考生不顾一切追求高端电子产品,有的盲目跟风整形……其中很大的原因竟然是“不希望被同学比下去”,加上商业力量的推波助澜,“后高考经济”日益火爆。
“后高考经济”折射畸形的消费观。很多家长想通过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作为辛苦学习的补偿,在购买的商品账目中多了一份宠溺与跟风。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是消费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被抑制后,形成的延后消费,也是诸多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家长应该明白,孩子高考成功不过是人生长途中一个新节点,建立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则是永远不能结束的课程。
在眼花缭乱的“后高考经济”中保持一分定力,适度放松,张弛有度,轻松而有意义地准备大学生生活,过个充实的假期,而不是在溺爱、补偿、放纵的非理性漩涡中失去自我,更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家长要量入为出,理性消费,拒绝攀比,利用好这个特殊假期,帮助孩子们或培养兴趣爱好,或学到一技之长,使学生以更加饱满、从容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谨防考后诈骗
□刘天放(教师)
有些“后高考经济”,不仅收你的“智商税”,不少甚至涉嫌违法。例如,黑医美机构粉墨登场、借高考实施的各类诈骗等。对此,需要警惕美容变毁容,也需要火眼金睛辨别各种与高考有关的诈骗。以往不少事实都证明,稍有疏忽,就会上当受骗。
每年高考过后,大量医疗美容机构打出“毕业季,整容季”的口号,这令一些“准大学生”走出考场直奔医美机构,拼完成绩拼颜值。值得警惕的是,医美界鱼龙混杂,“美丽陷阱”众多,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骗,不仅白花了钱,还有被“毁容”的可能。
至于高考诈骗,更是多如牛毛。这些“后高考经济”涉嫌违法,必须警惕,如谎称靠关系录取,能弄到“内部指标”;称“特长生加分优惠”,能办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等。有人自称有“路子”能让不够一本线的考生被录取到一本院校;还有众多涉嫌诈骗的贷款项目等。对此,家长和考生一定要“多长一个心眼儿”。
可见,所谓“后高考经济”有良莠之分。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主动有为,对欺诈的犯罪行为实施全方位精准打击。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长也必须擦亮双眼,不为骗子的花言巧语所动。如此,才能避免种种问题出现。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qzwb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