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新开了一家水饺店。
似乎一直以来这条街上的餐饮店生意都不怎么样。小小的拐角店铺,招牌换了一块又一块,主人换了一家又一家。新开的水饺店还用着之前店家留下的木质桌椅和冷柜。
小店的门口挂着一串火红的干辣椒。踏入店门,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面前是一面宽大的无门玻璃壁橱,每一层都堆叠着高高的塑料餐盒。四周白色的粉刷墙上贴着菜品图片,墙面勉强能够架住几台灰溜溜的风扇。一台机身已经发黄的冰柜孤零零地蜷缩在店铺角落;墙面正上方挂着一幅“生意兴隆”的牌匾。
水饺店的一家来自吉林。女主人三十多岁,是个跛子,她走起路一晃一晃,走得很慢,脸上却一直挂着温和的笑容。她的身材是典型的东北女人的身材:肩宽、骨粗、脚大。而男主人则是一个精干的拉货小伙,剃着平头,身形比他的妻子要瘦小许多。他们有一个儿子,与男主人的父母一起,构成了水饺店的一家人。
这家水饺店的饺子,不同于超市里扇形的饺子,而是被捏成圆球状,上面依稀可见几个指纹和擀面杖的压痕。或许是亲手擀出来的饺子皮的缘故,饺子皮特别薄,饺子里面的馅料也总是填得饱饱的:多汁的玉米,弹性十足的猪肉,还有必不可少的大葱段。底部凹凸不平的陶瓷饺子餐盘上,有一个设计好的小酱碟。女主人会舀上一勺厚厚的蒜蓉倒进酱碟,再淋上酸咸的酱汁,一大股蒜味儿便直冲鼻腔而入。若咬下一口,蘸取酱汁,汁水顺着馅料的纹路一点点渗透,此时趁机整个儿入口——果然鲜香嫩滑!
每日清晨,总有一红袋子大葱准时地躺在店门口。下午,爷爷会出来挑葱切葱,奶奶拉着孙子的手到沙坑去玩沙子,那孩子总是要挖满满一玩具车的沙子,带回来水饺店门口放着。晚饭时间,妈妈在一张桌子边催促儿子快快吃饭;爸爸在厨房用方言大声地打着电话;爷爷站在另一张桌子上一下一下擀着饺子皮;奶奶在一边负责一勺一勺舀着馅料。店里总是没什么客人,只有时不时闯进来的一两个急火火的外卖小哥。
日复一日。
不知什么时候,玻璃店门上贴出了粉红色的打印纸:“旺铺招租”,而水饺店开张的频次也随之减少。只有在雨夜回家的路上,还能见到奶奶只身一人坐在门口,背靠着空荡荡的店铺,空荡荡的眼神眺望着同样空荡荡的湿漉的街道。
一周过去了,水饺店的大门上一把红色的大锁已经落了灰,从门缝底下塞进去的报纸也成了一叠。
远方的霓虹闪烁终将掩蔽店内四十瓦的电灯,闹市的嘈杂鼎沸也必然埋没桌边亲切的交谈。“酒香也怕巷子深”,快餐式生活流行的当下,比起动动手指下单外卖,愿意穿越半座城市的车水马龙来到一家餐馆吃上一顿饭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丧失竞争力的中小型传统餐饮店只能被创意餐厅、情境餐厅新兴的潮流淹没。实体餐饮业的未来该怎么走?该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转型?我想,这是值得思考的。
(作者系晋江一中高一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