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报道,石狮市老教委和石狮市老年大学不断改善提升软硬件办学设施,带动全市所有基层村(社区)基本实现老年教育(远程教育)全覆盖。近年来,石狮市先后荣获“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全国老年远程教育优秀示范点”“福建省高水平示范性老年大学”等荣誉称号,石狮全市各级老年学校共获国家级奖项180多个、省级奖项56个、泉州和石狮市级奖项650多个。
老有所依,备受关注。众所周知,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在“变老”。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2.6亿,占人口比例18.7%。65岁以上人口有1.9亿,占人口总数的13.5%。而这也逐渐在变成人们直观的切身感受:无论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是在农村地区,每天清晨或傍晚的公园、广场、河边、小区空地等场所,随处可见唱歌、跳舞、下棋的“银发族”。
此情此景下,构建老人宜居社会,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公园、商场、交通、医疗、教育,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适老化”,给老人们提供一个友好的环境。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也要逐步丰富、完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但老了,还有必要去“学校”吗?如果笔者说,“老年学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不够多,还应该广泛设立,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事实上,今天对老年人的关注大多还停留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对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怀和关注是不够多的。许多老年人的口袋里有钱,他们或者领着不菲的退休金,或者储蓄了养老金,从物质上讲,吃的、住的、穿的都有一定的保障,薄弱点反倒在于,由于子女在外工作,许多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代际交流非常稀缺,精神生活十分匮乏,老年人往往处于非常孤独、精神上非常空虚的心境。
唐朝诗人张籍就曾在诗中说:“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赖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独游。”有人陪伴,成为诗人晚景中最大的慰藉。杜甫晚年,在《登岳阳楼》中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他感叹的,不仅是老病,更是孤独。不难发觉,满足老人心灵和情感的需要,甚至要比物质需求更要紧。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下至上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许多人也就把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看成了一个先后的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这往往并不是一个先后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甚至于,一旦缺乏精神慰藉,物质生活也一无是处了。
老年学校,是一个老年社交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精神的、情感的庇护所。老了,要有人陪,要有天聊。可以在老年学校中,学学广场舞、学学太极拳,这不仅是锻炼身体,也是同龄人的一种陪伴。老了,依然要增长见识、要陶冶情操,在知识的海洋中泛舟,领略知识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胜利。老了,更要放飞心灵,享受快乐。养老,不应止于老有所依,更要老有所乐。
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夕阳”何尝不能充满诗意,“夕阳”何尝不应充满诗意?为老人创造更诗意、更充实的晚景,让老人享受每一个当下,享受人生旅途的每一段时光,这或许是面对“老去”,我们应该拥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