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探店视频,你刷到过吗?时下,不少食客会通过探店主播对餐饮业店铺的视频推介,来“种草”或“避雷”。然而,随着探店主播数量激增和逐渐职业化,一些主播为寻求赚快钱,却选择在灰色地带游走。有的探店主播伙同商家“美化”产品、夸大其词,有些则以“帮推介”为由要求商家予以免单,甚至要求收取推介费,否则就发“差评”视频。
何为“探店”?百度上对其的释义是,去某个商家店铺,对商家产品、店内环境以及服务特色进行考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拍照发帖,并给出自己的评价。对于这一新兴行业,老年人可能尚觉陌生,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早已是轻车熟路。
在自媒体火热的当下,通过探店主播们的相关资讯分享,不仅能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还能减少消费选择的时间成本,有效提升做消费决策的效率;对于一些商家而言,成本低、覆盖面广、性价比高的探店视频,能帮助自己获取更精准的顾客群;而对于探店主播来说,这一新兴行业既能兼顾个人兴趣,又可以通过与商家进行资源置换获取收入,可谓一举多得。也正是平台、商家、探店主播的三方驱动,才使探店这一行业成为新的风口。
截至目前,仅抖音平台上,与“探店”相关的短视频播放量已超2000亿次,足见探店之火爆。但萝卜快了也会不洗泥,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又缺乏规范,在巨大的流量和利益驱动下,探店主播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乱象屡禁不止。2021年底,拥有百万粉丝的美食博主“牛道”,曾连续两次试吃同一家肯德基的同一道炸酱面,却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今年4月,“大连女店主自述遭探店网红索要面包”的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种种负面新闻,都拉低了这一新兴行业的风评。
当探店由原本真实的测评演变成商业意味浓厚的推广,甚至走向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双重“收割”时,我们不禁要问:探店还能走多远?
由此,笔者不由想到一个生动的事例。1900年米其林轮胎的创办人出版了《米其林红色指南》,每年派出一批经过筛选的“监察员”对餐馆评定星级,被收录在《米其林红色指南》里的餐馆就可以被称作米其林餐厅。卖轮胎的米其林之所以能成为顶级餐厅的评级标准,就是因其对餐厅与食物始终如一的高标准、严要求,从而使得《米其林红色指南》成为食客心中的美食宝典。可见,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论是商家经营还是探店主播做推广,严守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才是赢得市场的王道。
在自媒体时代,“得流量者得天下”已成为很多行业奉若圭臬的法则,探店作为凭借互联网红利崭露头角的新兴行业,更应对流量经济有清醒的认识。不久前,抖音生活服务发布《达人行为规范治理公示》,针对达人“云探店”“同质化博流量”等违规行为,平台累计治理违规案例209个。这一新闻也告诉我们,知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正如抖音平台所称:“平台鼓励达人生产真实、客观、多样的探店短视频,也会与优质达人共同成长。”
因此,要避免风风火火的探店引发大众无奈的叹息,商家与探店主播都要时刻谨记,自己应该打造的是过硬的产品而不是虚无的流量。总而言之,不论平台经济如何发展,诚信始终是最坚固的基石,对探店行业而言,想要走更远的路,除了严格自律外更需时时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