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一些正规的筹款平台上,针对大病筹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由“职业筹款推广人”领衔的灰色链条。记者在一些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发现有大病众筹“职业推广人”的存在,他们抽成低则50%,最高达到了70%,有些“筹款推广人”甚至要求,在筹款链接中填写其提供的收款账户。(《中国慈善家》)
不久前,多家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向捐款者收取“支持费”的新闻曝光之后,一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但相比这次调查所现,筹款平台收取“支持费”只能算“小巫见大巫”,高达七成的善款被抽走,事情的性质会就发生根本改变。因为以前收取一定的“支持费”“运作费”,多少还有一点理由,也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需求,并且,这样收费至少还能将绝大部分的善款用于治病。然而,高达七成的善款被抽走,行事目的就会发生反转,实质上是借慈善之名行打劫之实,对于爱心人士和慈善事业的伤害,已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在大部分捐款被抽走的情况下,仍然将钱捐出,倘若捐款者不知情,但七成善款事实上被抽走,就明显属于欺诈。对于此类行为,唯有彻查严惩,方能呵护好捐款者的拳拳爱心,维护好困境患者的利益和大病筹款的声誉。
治理自动续费
补齐监管短板
□木须虫
随着移动互联网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诸多消费场景中,APP“自动续费”服务一直饱受诟病。自2021年9月以来,多款APP自动续费取消难的问题就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曝光,工信部、中消协等部门也予以通报、要求整改。但是部分APP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擦边球”现象,在人民投诉平台上关于此类问题的投诉也一直居高不下。(人民网)
软件已卸载,扣钱却在继续,显然是掉进“默认套路”,即消费者在不知情、未确认,或消费者完全不明何种原因的情况下遭遇了自动续费、开通借贷等情况,APP平台利用消费合同条款规则与消费欺诈的模糊地带,设置的消费陷阱,通过误导和引诱规则勾选,实现形式上的合同默认,从而圈定套牢目标客户群体。
对于这类行为,《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
显然,徒有法不足以自行,监管不到,积弊难除。互联网行业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导致层级与地域监管固有模式应对的碎片化,陷入了执行责任主体模糊的地带。因此,针对互联网APP的监管应当破除这一瓶颈,设立专门的互联网市场监管机构,实行专权统一管理,协调地方市场监管机构具体执行,真正实现应管尽管,补上沉默缺位的短板,只有主动介入,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才能对平台经营产生震慑。
父母避免失信
更好保护子女
□张玉胜
近几天,各省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学子们也忙着报考事宜。此时,一则旧闻在网上流传:某考生高考考了高分,却因父母是失信被执行人,而被高校拒绝录取。父母失信,真的会影响子女上大学吗?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父母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会影响子女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李航说。(《经济日报》)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人做事一人当”。法律虽然赋予了父母抚养子女成长、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的监护人责任,但子女却并非父母私有财产。子女的人格尊严及包括受教育权利在内的各种人身权益,也是独立和受法律保护的。父母因赖账不还或不履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而受到包括限制高消费在内的信用惩戒,其处罚不会牵涉或殃及孩子的正常受教育权利。
澄清“父母失信影响子女上学”的谣言,其意义不可小觑。父母“老赖”,子女无辜。父母失信无损子女正当的受教育权利,这既体现了有教无类、人人平等的公平公正,也实际上维护了身为“老赖”子女的尊严与自信,不至于让父母的负面行为影响孩子正常成长。
虽然失信人的行为,不会影响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但难以完全避免自己的失信行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利影响。父母应主动依法履行法定义务,诚信做人,才是给子女最好的护身符和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产。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qzwb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