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有网友爆料,包括她家商铺在内的一排商铺招牌被换成了拼音版,对生意产生一定影响。事发地一名商户告诉记者,附近商户只有7家是这种情况。辖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则表示,相关部门正在现场处理此事,将会制作临时中文标牌进行更换。
当地街道为什么将中文招牌换成拼音版?这种中国人看不全懂、外国人看不明白的迷之操作,到底出于何种考虑?街道工作人员说法是,为了统一美化那一排沿街商铺。可是,拼音店名并不显眼,消费者一眼望去,看不清楚也整不明白,这样的店招失去了宣传与识别的基本功能,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更何况,将好好的中文招牌换成拼音,既没有考虑到公众阅读习惯,也没有考虑日常语言文字规范,又何来“美化”效果?可以说,这种自以为是的瞎折腾,不仅不能带来“美化”效果,还破坏了店招本应有的功能,“一刀切”的做法更扼杀了城市的“烟火气”。
值得警惕的是,像拼音招牌改来改去折腾商户的“有权任性”层出不穷。上海、西安、昆明等地都曾出现店招被统一成黑底白字的现象,被网友戏称为“清明风”“殡葬一条街”。许多地方以“规范管理”为由,对街道商铺招牌进行规划整顿,说是为了城市美观,结果却“丑态百出”。
归根结底,个别基层管理者“昏招”频出的任性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尤其需要反思的是,这种荒唐的做法当初是如何通过决策的,个案背后又暴露出基层治理过程中,哪些值得警惕的共性问题?从以往的案例来看,至少暴露出三个问题:一是,管得太宽了,在一些“小事”上,似乎“管得太多、服务太少”,甚至有时候做出一些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违背常识的做法常常让人看了哭笑不得。二是,决策的随意性,街道说一句“为了美观”就能让店家统一招牌,让人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一夜之间“大变样”?哪怕走访几个商家、听取他们的意见,都不至于这么轻率就作出决策。三是,可能存在因利益驱动、与店招制作商家共同牟利的情形,从而“指定统一装修”。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哪个问题,都说明在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中,还是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群众、不顾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做好管理和服务的相统一,缺乏治理的精度。要杜绝此类行为,除了责令决策、执行部门自费恢复被乱改的门店招牌外,更需要追究相关人员乱作为的责任,随意决策要承担失误的后果,违法牟利的更应当接受法律的惩戒。唯如此才有震慑作用,方能把权力关进“笼子”,让管理不再任性,让治理更有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