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到95分不奖不罚,90分以下1分罚20元,95分以上1分奖励10元,100分奖励100元……”近日,河南一位妈妈与孩子签订的“成绩奖罚表”火遍网络。一纸“成绩奖罚表”,是激励还是功利?
合情合理 行之有效
徐振宇:家长有所求,孩子有所得,这样的激励行得通。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孩子提早与社会接轨,早早地熟悉了“绩效工资”。当然,作为家长不能急功近利拿90分作分界线,有经验的人应该知道,试卷有难易程度,拿90分作分界线是一种懒政。家长要做好的是每次考试后的分析总结:本次考试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孩子的成绩是该奖励,还是该罚款?这样才能产生持续的激励作用。
则忧: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同样,不管金钱奖励还是口头表扬,能够激励孩子的学习欲望就是好办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因“财”激励能够起到作用,有何不可?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又从何说起?在“金钱奖励法”的重赏之下,必有奋勇学习的孩子。何乐而不为?
文魁:孩子的每一分努力,都值得肯定和褒奖。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给予一定的金钱奖励,是对孩子努力学习的激励和褒奖。孩子的学习成果应该得到尊重,给予适当的奖励,孩子有了“自主钱”,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能倒逼孩子好好学习。父母的奖励会发挥“乘数效应”,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快乐会放大许多倍,是一举多赢的好事。
错误引导 得不偿失
蜀中闲人:激励孩子学习,家长落实奖罚,这无可厚非,但用金钱来刺激孩子学习就有点欠妥。这样会在孩子心里形成错误思维,那就是为钱而学,从而滋生拜金思想。当孩子走入社会就会出现给钱做事,无钱免谈的思维方式,于己于社会都不是好事。其实奖励孩子的办法很多,奖去旅游、奖自由支配时间等等,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用金钱作奖励,会让孩子产生拜金思想,不妥。
中言利尔:与孩子采取订契约的方式,签订“成绩奖罚表”,无论试卷难易,把分数与金钱紧紧绑定,且一分成绩对应一份钱。长此以往,孩子会充溢着铜臭味,只觉得读书考试就是为了金钱,这显然会让激励变为功利,让孩子逐步变为锱铢必较的势利眼,这与从小要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相悖,得不偿失。
踏浪:奖优罚劣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但是这样的“成绩奖罚表”,容易让孩子产生拜金主义,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在孩子经济还没有独立,还得依靠父母养育的情况下,罚金从哪里来?还不是得靠父母给吗?那样的奖罚措施不仅会成为形式和走过场,还会让孩子形成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观念,得不偿失。
理性看待 因材施教
云上飞:家长采取金钱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确实能够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短期内,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奇效。但是,频繁的金钱奖励会削弱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容易使孩子过于物质化,过度看重金钱,进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甚至养成金钱至上的市侩性格。其实,奖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精神奖励也比金钱奖励更有意义,且更能增加孩子的满足感,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左崇年:“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奖”的意义了,《左传》就有关于“奖”的记载。然而“成绩奖罚表”滥用奖罚,是以分数论金钱的功利主义思想作祟。诸葛亮曰:“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以分数论奖罚,会把孩子引入“分数=金钱”的迷途,步入一切向“钱”看的泥沼。“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也就难以明白了。
秋泉:以“金钱奖励法”来引导孩子若是真能奏效,世上又何来那么多成绩差的孩子?一纸“奖罚表”,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更多是家长对孩子培养、施教方面的懒惰。孩子是在读书学习,而不是在职场上班,照搬职场上的“绩效考核”去束缚他们,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方式不能简单、粗暴,仅以金钱去诱惑、激励,恐怕会影响孩子的是非观和金钱观。
下期话题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制作上下功夫,诸如推出3D录取通知书、“宝石”录取通知书等创意录取通知书,设计理念已远超“通知”的基本功能,向着拼颜值、拼奢华一路狂奔。真有必要把高考录取通知书打造为“纪念品”和“收藏品”吗?这些经费开支有必要吗?下期茶座,邀您聊聊“录取通知书”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