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全国多地发生了以预定养老公寓床位为名义,实施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比如湖南长沙的一个养老骗局就非常典型,王国梅等三人通过顺祥养老公寓,诱骗大量老年投资人签订《预定养老服务合同书》,变相非法集资,金额超过17.3亿元。最后,两人被判无期,一人有期徒刑15年。对超过2.1万名受害者来说,骗局爆雷、骗子被严惩,只是梦醒时分,伤害却没有停止。
老人本想用一生的积蓄换取人生最后几年的平静安乐,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几十万养老钱打了水漂,梦想中的养老公寓也成了泡影。其实这些养老骗局是有共性的,他们为了打开局面,往往会建一个真实的公寓,带人去参观,让已经被提前安排住在其中的小部分老人成为活广告,宣传起来格外省心;同时,辅以高额返利和优质服务为诱饵,以饥饿营销为手段,吸引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交钱预定,把一个绚丽的肥皂泡吹得越来越大。集资所得,不法分子并未真正用于建设养老公寓,甚至有的养老公寓,从一开始就没有登记备案,一直是非法运营。他们和一切非法集资的骗局使用着同一套话术:钱交得越多,层级越高,福利越好,还有远远超出市场标准的投资收益。
万“骗”不离其宗,饼画得越大,看着越香甜可口吃到嘴里越是假的,投资神话里诱人的红苹果,往往都有剧毒。防范受骗的责任不能全推到受害者身上。老人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的养老院的渴望是真实且合理的,这些老人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就是想舒舒服服地过完自己的余生。他们怎么能料到,推销员口中那些官员经常参观、媒体经常报道的项目居然也有猫腻?有一些后来爆雷的养老公寓,甚至刚开张时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项目。这些半真半假的信息,让人难以分辨,遑论一辈子对“公家”有着先天信任感的老年人?
这些项目动不动就是上亿元的资金汇集,一开展就是好几年,一骗就是好几万人,有关部门的监管不能仅仅出现在事后惩处的时候。事前预警、事中核查、追缴赃款、堵住漏洞,监管部门也应责无旁贷。
在养老公寓骗局里,还有几个细节让人格外唏嘘。一位盲人之所以受骗上当,是因为许多养老院都因为她的眼疾而拒绝了她,只有骗子给了她住进养老院的希望。还有一个老人,因为女儿有精神疾病,老人希望能有养老院同时容纳她们母女,最后也只有骗子给了她承诺。从这个角度说,当市场中有充足且丰富的养老院形态,能提供多元的养老服务,无论是残障人士还是个性化养老需求,都能各取所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把这部分老人推到骗子的坑里。
老龄化社会在加剧,一方面是养老产业的脚步尚未跟上社会迫切且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骗子无所不用其极地盯上了人们最后的养老钱。今年4月,为期半年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已经开启,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严格监管之下,非法的被打压,合法的得到支持,帮助老人守住钱袋子,安享平安幸福的晚年生活。
(转载自光明网)